人生如果真的自有定数,那究竟会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几位?如若人生来就有预知此生生活过程的能力,那结果会不会变一变?
一直听姥姥讲她的往事,到底听了多少次我早已记不太清,直到那天偶然的一句问话,让我安静下来听她讲了整整一个下午,字字清晰,句句心酸。
那天吃过晚饭,我把碗送到厨房,顺便问了句:“姥姥,您想不想洗,不想洗留着我一会儿过来洗”,紧接着姥姥很自然的说:“想洗,想洗,姥姥从小就洗惯了,就从来都没有不想洗的念头,从小我奶奶就告诉我,吃饭后洗碗,吃饭不理亏”。听到最后这句话,莫名的心酸差点把我的眼泪倒出来,我没有说话,过去一边洗碗,一边听姥姥说话,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一. 《小小的姑娘,重重的担子》
姥姥姓吴,这是随了他养父的姓,至于她原本姓什么,我们无从知道,她也没有说起。当年姥姥生下来不足满月就被迫送了人,生母得了病,没有母乳,家里还有两个姐姐需要养,实属无奈,在生父多次抱着她讨奶的过程中送了出去,听她说养父养母膝下无儿无女,男的在铁路上班,家里条件还算不错,生父再三考虑就同意把她抱走,养父母待她不错,视如己出,很是喜欢。遗憾的是她刚刚五岁养父在值班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后来养母改嫁,她就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寄住在叔叔家,父亲的遗产自然也归了叔叔。那个年代,每个家庭总有五六个孩子以上,加上她,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如意,姥姥不怎么识字,每天的任务是洗衣洗碗收拾屋子,外出割草,她告诉我,从小她的奶奶就告诉她两件事:第一,吃完饭要洗碗,别人不想做的他就去做;第二,回到家如果饭还没做好就出去把院子扫干净了,不要闲着。原因是:多干活吃饭的时候不会觉得理亏。我听到这儿的时候心里早已翻江倒海,很难想象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每天是怎样过的,累不累?会不会觉得委屈?每天能不能吃饱?会不会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接下来姥姥说,她还是上过几天学的,在学校里学生都不欺负她,有人给她本子,笔,有人跟她做朋友,我想姥姥那个时候的性格肯定是极度自卑的,因为她总是一个弱者,然而不管在哪个年代弱者总是用来同情与怜悯的,很少会被尊重,那样的年纪,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生活,突然间我理解了,原来每次做好饭都要出去叫她好几次,不是在扫院子就是各种收拾,还以为她老了越来越倔,没想到这是她早已融为自己生命的习惯,是一种让人心疼的习惯。
我想我还是不太善于表达悲伤情节,庆幸的是我们现在都过得很好,我们很听话,姥姥很幸福,人生岁总有不如意,但如人意的时候还是很多,试着放大幸福,缩小悲伤,心情会越来越好,我们会越来越好。这个故事很短,我后续还会再更新姥姥年轻时候的婚姻和中年及晚年的人生经历,希望大家可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