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站最后一次播音

光影星播客

时间:2021.6.17

荟萃荧幕经典,揭秘幕后趣闻。欢迎大家来到光影星播客栏目,我是播音:王甜 我是播音: 田锦。本周电影新推荐『海上钢琴师』

田:《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影片。有人厌恶它的矫情,有人喜欢它的

梦幻。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些却都不重要,在我看来,能打动人的便是一部好片

王:如果我们可以从1900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真相,那么这就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真相,只是对生活多了某些感悟。我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一遍遍地听,试图去寻找他不肯下船的真正原因,到最后,我仍然是似懂非懂。

田: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爱上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王: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是因为这样吗?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田: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工作、结婚、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

王: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田:因为,大多数的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虽然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也会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对我而言,这种“外面的世界”若是自己真的所爱所选,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王: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单纯和执拗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田: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对很多人而言,这也许是悲剧,但是我却认为这是1900的一种自我追求,他热爱船上的生活到达一种极致、高于一切,那里是他的整个世界,离开这里,他可能再也不能继续他所爱的这种生活。

(音乐)

王:还记得当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干净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田:海上钢琴师讲的不仅仅是一个钢琴师的诗意史诗,它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看清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浪漫而离奇的传说,主人公 1900 一辈子生活在海上,与钢琴为伴,从未曾踏足陆地,愿坐在几千吨炸药之上与弗吉尼亚号一起化为灰烬,也坚持不下船的举动令人唏嘘不已,但也正是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结尾成就了这段传奇故事。

王:上个世纪末的大银幕上,有两艘船毁灭于观众眼前,一艘承载了海难中生离死别的爱情,一艘记录了一段与 88 个琴键有关的孤独人生。前者在当年席卷全球票房缔造声名无数,而后者,在多年以后才成为众多影迷心目中的永恒。二十一年后的今天,打动无数人的弗吉尼亚号终于能在大银幕上与中国观众重逢,关于 1900 的传奇故事将抖落灰尘再度随海波飘荡。

田:这几年重映的老电影很多,但 4K 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上映却格外引人注目。提到这部影片,就仿佛被触摸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个弃婴一代天才主人公 1900 从出生的一刻就带有传奇性。故事的开头从 1900 年 1 月 1 号开始,他是 20 世纪第一天里被找到的弃婴,他没有父母、没有身份、没有国度。

王:借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作为主角身份的注脚,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自出生起就骨骼清奇,一生注定不会平凡。有趣的是,影片是以小号手麦克斯的视角展开的,影片里的一场戏交代得非常清楚。当他一开始没法登船时,他掏出小号,随即来了段即兴证明自己的实力,得以开始这段旅程,他入世很深,并不循规蹈矩,社会中闯荡多年的他懂得为自己赢取更多的机会,这一点与 1900 截然相反。

田:在现实中,我们都是麦克斯这样的人,在无处不在的竞争面前尽可能地展现自己,以此在社会——这样一艘大船上争取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从他的角度开始叙事是托纳多雷的聪明之处。很快,借着这个与我们本质上没太大差别的「俗人」视角,一同结识那位脱俗的朋友。麦克斯的视角即观众的视角,他与 1900 的联系即是观众与 1900 的联系。

王:我们与他一样,只是在船上与 1900 萍水相逢,却发现了他身上的独特魅力;我们并不理解 1900 为何坚决不肯下船,却为他的这个决定而伤心落泪。在托纳多雷的镜头下,1900 被剥离了社会属性,近乎成为符号化的反世俗、反欲望的象征,是只可远观不可参透的天才琴师,寄托着我们对于纷扰世界的反抗——将这种无法满足的愿望在电影中得到宣泄。

田:影片中最脍炙人口的两个桥段,分别是钢琴对决和 1900 对陌生女孩的暗恋。前者在电影中得到了忠实的还原,诸如「一百只手演奏」「钢琴似乎任何时刻都会爆裂」这样的文字得以通过影像,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地表现出来。而后者,那个让 1900 屏息凝视的青涩少女呢?这位少女根本就不存在。在原版中,1900 从来没有为情所动,也没有任何女人走入他的视野,他的眼中只有钢琴。

王:原着小说中的 1900 更加超然,在巴里科的笔下没有丝毫情欲,纯洁得如天使一般,通过音乐与孤独对抗,完全是一个反世俗、反欲望的超人般的存在。这样并不是说电影版加入的这位少女、这场暗恋,就让天使落入了凡间,相反,作为更加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托纳多雷原创的这段情节,没有着笔太多,没有统领叙事,在录制唱片时以一种浪漫化的方式悄然开始,并作为激发 1900 一度想要登陆的情感动机镶嵌在故事中,微妙地刻画出他在爱情萌动时作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血有肉的设计,更点出了 1900 的纯真。

(音乐)

田:电影中还有1900的独白: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

这些年来,仿佛你一直在身旁,爱的越深,就好像没有爱一样。

虽然我们互相笑着说着“回头见”,但我们都已心知肚明“不会再见了”。

反正世间没人记得我。

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王:我担心上帝的名单那里没有我的名字最后我看见小小的1900趴在船底的窗户看大海;最后我看见1900偷了一块白色的蛋糕;最后我看见丹尼尔在大笑好久后去世了;最后我看见8岁的1900在消失一周后,坐在钢琴前弹出了美妙的乐曲;最后我看见1900偷偷地拨打了两个陌生电话;最后我看见1900坐在三等舱的钢琴前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田:最后我看见1900大汗淋漓地对决;最后我看见1900从窗户里凝视那个姑娘;最后我看见1900偷偷跑去吻了那个姑娘一下;最后我看见1900穿着马克斯的大衣下船了;最后我看见1900返回了船上;最后我看见1900被炸药掩盖。最后的最后,我想问一句:“你有梦想吗?如果没有,那你很快就会被送进监狱。”

王:我说每看完一本小说我都会有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的感觉,这一刻无关其他,我只想在离开前郑重地回想一下从前,真希望我曾经能是这个世界的小小坚持。2019年2月9日,我做梦时脑子里闪烁着“望风”两个字,2019年2月11日17:16我想给自己取个笔名,叫做“望风”,我能做的不过是望风归去,望风来。

田:那是一位会拉手风琴的乘客,几年前,他所认知的世界,只有眼前的几亩田地,他甚至从未去过城里的大街。世界只在方寸之间,他与“1900”有着类似的境遇,但他远比“1900”不幸。高烧夺走了他四个孩子的性命,妻子也抛弃了这个家庭,田地也逐渐荒芜,厄运笼罩着他的世界,为了唯一幸存下来的女儿,他选择与命运抗争。

王:于是,他突破了既有世界的藩篱,在一段时间的迷茫后,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生命是无限的,你难道不明白吗?”在大海的怒吼中,他领悟了如何战胜厄运的答案:改变生活,重新开始。但那时的“1900”还不能完全认同,因为除了儿时养父的突然去世,他并未遭遇过多少厄运,他甚至在斗琴大战中打败了那位“爵士”的发明者。

(音乐)

田:“女孩永远都是理由。”没错,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怎么能缺少一段恬静却又跌宕的爱情呢?“1900”在那蓝色的双眸中沦陷,并即兴谱写了一首乐曲,这也是他唯一一张被刻录下来的唱片,但这不是作为发行的商品,而是他表达爱慕的礼物。

王:可是孤独的人啊,爱情总是欲言又止,就连这份有声的礼物也没有勇气送出。他错过那位女孩,也知道了她正是那位老人的女儿。自此,他的世界中有了不可言状的秘密,也有了遮天蔽日的阴影。直到有一天,他似乎得到了某种启示,他告知图尼:“三天后到了纽约,我要下船。”图尼畅想着“1900”前往陆地后的生活,他会娶一个贤惠的妻子,有一栋像船一样大的别墅,他们会在周末的夜晚共进晚餐。

田:他相信“1900”以后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而“1900”也鼓起了走下舷梯的勇气。

但在他走下舷梯的过程中,纽约,这座象征自由的城市,如同一只冒着蒸汽的巨兽,垂涎着他的生命。在众人的错愕中,他退却了,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故事也随之接近尾声。

“这些城市,你唯一看不见的就是的尽头。”

王:第一次拒绝下船:远方没有尽头,当下更值得珍惜兰波说:“生活在远方”。高晓松也有一句击中无数人心灵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之所以被描绘得那么诗意和令人向往,是因为在眼前苟且的衬托下,它成了人们想要逃避当下的一个目标和寄望。但是远方是没有尽头的,因为远方一旦抵达便又成了当下,然后又有新的远方在召唤着。多少人就是在不断的追逐与转换中,忽略了当下,蹉跎了岁月。所以1900说:“你们陆地上的人,总在寻找不属于你的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我想那并不适合我。”

田:第二次拒绝下船:守住边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过一生1900曾经动过一次下船的念头,那是唯一的一次。他想去陆地上听听海的声音,还想去看看那个在船上邂逅的让他心动的姑娘。他首次拿起行李,向岸上走去。但当他行至舷梯中间后却停住了,他凝神远眺着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那是他即将要融入的都市,他对它一无所知。

那城市近在咫尺,陆地也仅差几步之遥。1900停留在跳板上久久的伫立,面前的城市在他眼前清晰的铺展来开,数不清的层层叠峦的高楼,街道延伸而去的前方充满了未知,他迟疑了

  王:第三次拒绝下船:让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不见在弗吉尼亚号即将要被炸毁的时候,麦克斯在船上找到了1900苦劝其下船,1900再次选择了拒绝。麦克斯满眼含泪悲戚的看着他,因为他知道,1900选择留在船上等同于要和被炸毁的轮船一同消亡1900却回答他:“我无法放弃这艘船,但是我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于海,长于海,死于海,成了1900一生的宿命。他宁愿舍命也放不下这艘船,像极了我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如果1900用家的概念来对待弗吉尼亚号,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对这艘船有如此深的执念了。

本期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我是播音:田锦,我是播音:王甜

代表导播金俊伟,李新澳感谢您的收听。

最后送您一首好听的歌曲,长电之声广播站祝您开心快乐每一天。

(音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