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77若初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死,外在与内在像两条截然相反的路。
刚出生时你的外在是完美的,肌肤柔嫩,没有一点瑕疵。然后会一点一点的经历时间、风霜、意外的侵袭,会有瑕疵、斑点、伤痕、皱纹,会一点一点变得衰老、丑陋、完完全全的不完美。
另一条线是人的内在,初生时是处于一种混沌又接近完美的状态,老子的道德经里常提到这种状态,认为那是人的修为达到最好时的一种状态,只是婴儿是不自知的。
内心也从一个完美的混沌的没有裂缝的状态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伤害,会有缺失,会有空洞。
当我们长大以后,开始有意识的去探寻我们的内心,就会发现这些缺失和空洞。
一开始很难,你只是感觉到内在的不完美,感觉到悲伤,或是痛苦,或是愤怒,但你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让你悲伤痛苦愤怒。
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并愿意深究,你会发现那些缺失和空洞,一开始你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存在于你内心哪个位置,是什么原因,什么问题引起的。
再深究下去,你会发现那都是你童年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都与你最亲近的人有关。
你会去探究,试图修复,试图寻找造成你今天这种果的那个因,去解开那个结,去填满那个空缺。
经过这种探究追寻,若能看明白背后的真相,能试着去理解,宽容,原谅,并愿意与之和解,放下那让你受苦的,放过别人,也放过你自己。
你的内心会更平静,对这个世界,对诸多的人事,会多了一份了然,多了一份谅解,能更宽容的对待,亦少了愤恨,少了恐惧,理想的状态是不忧不惧,不喜不悲。
更平和,更慈悲,更少受苦,找回完美的自己,走在回归的路上,佛家与心理学对此都有不同的术语。
无论怎么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做的是同一件事,走的路不同而已,穿的衣服不一样,说的话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
这是觉醒了的想要回归的人的修行,这种人的人生,从外面看,依然是逃不过时间和岁月的侵蚀,皮肤和样貌依然会衰老。
但你看不见的内在,却因为不断的向内探究,不断地在回归,内在的缺失和空洞会一点点的找回,填满,会愈来愈平和,愈来愈接近最初的完美的状态。
都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常常会变得像孩子一样,就是她的性情,会像孩子一样。
就像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越接近终点,越能找回来时的感觉,找回来时的状态,却比来时有了自知和觉悟。
能够有控制的决定自己的人生,虽然这种控制是无意识的,如孔子所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能改变皱纹和白发,不能改变衰老的外在,但有修为的人,觉醒的人,她的样貌里自有一份安然与清明。
即使垂垂老矣,一步步接近死亡时,也能做到泰然自若,在她心里,那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而不修行不觉悟的人,不去探寻自己内心的人,他内心的缺失和空洞会随着世事愈来愈大,愈来愈深。
他的痛苦焦虑,不安和无明,随着一天天老去,一天天接近死亡,会不断的放大,不断的侵蚀他的心。
他对这个世界,对人,对他自己的内心,对衰老,对死亡,都充满了无明的恐惧和愤恨。
虽然在漫长的一生里,偶尔也会有片刻的觉知与了然,有光照进他的内心,但他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因此刻意去探究,很快又陷入回复到从前的无明中。
他的眼睛和内心始终都在外面,他不停的在外面的世界寻求,寻求让他不痛苦更快乐的法子,寻求种种的安慰与支持。
但他内心依然是空洞缺失的,他的痛苦烦恼恐惧随着衰老与死亡的一天天临近,会愈加的强烈。
最终这种感受也会加快他死亡的脚步,带着无明,带着恐惧,万般不舍,又万般无奈的死去。
从迷惑痛苦无明,到渐渐有了些清明了悟,四十岁的人生除了皱纹与沧桑,亦多了心底的一道丰厚与光明。
关于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关于修行觉醒,与不修行不觉醒的两种人生,两种状态,好早以前内心就有了这些模模糊糊的概念,夜半醒来,再次想起,遂整理出这些枯燥无味,却是发自心底的话,与诸位共勉。
(无戒365训练营第6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