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前面:当下即是美好。近期的无约而至,培训、课程、分享都聚焦于此,正好借此内化思考。
知识来源:《关键对话》(书本+授权课程)、《情绪沟通》(混沌大学-黄执中)《非暴力沟通》、《控制愤怒》
理论基础(亦是假设前提):
人的行为模式遵循以下模型:事实——故事——情绪——行为。
1、事实——故事
我们所看、所听,与盲人摸象差不多,仅是事件事实的某一局部,不要以为你了解所有,你知晓全部。保持半知才有可能接受新知,也才有意识去接触新知。
以一推十,是你的思维惯性使然。好是加速你的判断,为决策赢取时间机会;坏是你可能错了关乎你判断的重要信息。
(与常人沟通)对于沟通而言,没有什么十万火急的。既然准备沟通合作,以你的时间换对方的资源,也是必要的投资。所以,可以更有耐心地将彼此认知的事实分享完整。
(与亲密人沟通)对于亲密关系,我想可以以感受优先。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每人都会犯错。亲密之人与你朝夕相处,发现你的“错”机率远远大于其它人。如果沟通均你的“错的事实表现”开头,你将整理存在于他的监督之下。我是受不了。推己及人即可。
2、故事——情绪
(1)情绪由故事决定,众人皆如此。
刚到家门,看到女儿手拿IPAD。你生气,不是因为“她手拿IPAD”,而是你脑补的故事“回家又不写作业,又在玩了”。尝试让她分享她的事实,再表达你的感受,或许比一顿小骂更能解决问题。
(2)众人皆有故事与情绪。
我们的情绪,是真实客观存在的,尽管这听起来是主观的词汇。众人皆有情绪,也可称之为“感受”。所以,如果在对话中,你强调的是你的感受,你是安全的,因为你是在表达你内心中客观存在的东西。当然,你也应该,也鼓励,或引导他人说出他的情绪或感受,这样你就更容易去理解他的行为,也有可能去预测他的行为。
然而,国人文化是内敛型,“波澜不惊”是对无情绪人的赞美。为什么客观存在的东西不能大方的表达?如果你表达,你就是一个不成熟的人!但不表达就等于不存在嘛?或许对非亲密人,你可以装,可以戴面俱,但对于亲密人,或者对于你想与之建立进一步关系的人,可以共享你的情绪。因为人是靠对彼此的感觉而联接。如果你“波澜不惊”,我是GET不到你的情绪,也不会因为你的情绪而产生我的感觉,更无法产生共鸣。几个女生会因为共同讨厌一个人,而成为闺蜜,或有此原因。
快速的话术:
表达我的感受:“这让我感觉……”
引导他人表达感受:“你是怎么想的?” 这或是“同理心”更可靠的方式论。站在他人角度为他想,不如直接问他怎么想。
3、情绪——行为
行为由情绪决定,众人皆如此。
我们说什么,做什么,是由我们的情绪决定的。众人皆如此。如执中老师所言,任一事件都是相关人选择的偏好。世界是客观的,但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决策都是人的情绪控制的。不管你如何定义自己是如此的“对事不对人”,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任一事件所有的相关因素。
与亲密人表达负面情绪时,可从此开始。如《控制愤怒》,承认你的愤怒情绪,并寻找爱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