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意大利医学博士、医生、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被其在第一篇第二章《被告》中的论述所惊。
原文摘录几段文字,共学共思。
儿童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样正常成长,因为他受到成人的压抑。“成人”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儿童在社会中是被孤立的。因此,当成人影响他时,这个成人马上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成人最贴近儿童,首先是母亲,其次是父亲,还有教师。
社会赋予成人一个反向的任务,即由成人负责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然而,在深入探查内心灵魂时,人们才发现,那些曾被认为全人类守护者和乐善好施的人们却应当受到控告,他们应成为“被告”,这些人是儿童的父亲和母亲,很多人是教师和儿童的监护人。因此,受到控告的可以认为是成人,也就是对儿童负有责任的整个社会。这种意想不到的控告发人深省,就好像末日审判的神秘和严厉的声音:“你究竟是怎样对待我托付给你的孩子的呢?”
读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大家熟知的经典之问,龙应台在写给全世界的信《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的那段满含忧虑与期待的话:
“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家吗?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们是孩子灵魂的工程师,还是“被告”?
我们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让孩童的灵魂开花歌唱的。我们读教育的书,说教育的话,做教育的事,为教育的人,我们自觉“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和“被告”联系在一起,因为总觉得“为了对你好”“为了把你培养成才”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却没想到“被告忙于改善对儿童的看护和教育,他们陷入了一个到处是问题的迷宫,一个开阔但却是没有出口的森林,他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也许,就是那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满足着分数、名次、荣誉、面子的行为,那些违反儿童成长规律,远离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做法,才是真正意义的“被告”所为吧!
再读《被告》章节:
与儿童相比,成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是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是从自我的角度看待精神意义上的儿童,所以对儿童的错误理解也就越来越深。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成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空虚的生命”,需要通过努力把它填满,如同一个“没有能力和无助的”人需要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好像一个没有“内心主导”的人需要他们一点点从外部引导。总之,成人就好像儿童的造物主,从与他们的关系中考虑儿童行为的好坏,成为好坏善恶的试金石。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他们代表着好,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榜样,所有与成人性格特点相佐的东西都是坏的,成人要立即去纠正。
这种态度在潜意识上抹杀了儿童的个性,而成人却还自以为是热心、关爱和奉献。
联系实际,有没有这样的做法呢?是有的。比如,我们要求儿童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学习艺术特长,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参加补习,按照我们的想法去设计未来。尽管真的是“为了孩子”,却也少了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
李吉林说,“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
“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这是李吉林在散文《我,长大的儿童》中的自述。
或许,蒙台梭利就是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实现“儿童的世纪”。
继续深入读书、学习、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