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戴新帽,还可以吃到平日里妈妈舍不得买的美味。
小时候又不喜欢过年,因为要替大人们走亲戚。
那年月走亲戚,可不像现在这样,超市里逛一圈,拎箱水果,拎箱牛奶,拎箱白酒,开着小车往亲戚家一送,又体面又好看。
那时城镇化的道路还没有开始,乡亲们人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年才将将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所以到了年底,家家可以支配的资金十分有限。而过年走亲戚,要从初二开始一直走到正月十五,如果家里亲戚多,时间还要长,无疑这是一笔巨大的花销。所以那时的代销点(现在的超市)里卖的都是一条条的饼干,一袋袋的蛋糕,既没有整箱的包装,也没有好看的礼盒装,分量足,价格又实惠,极其符合当时人们的消费习惯。
这里必须要隆重推出一下走亲戚要用到的一件神器——革制的皮包。黑色的外皮,两根拎带,其貌不扬。为什么说它是神器呢,你接着往下看。皮包能装的东西不算多,三五条饼干,两三袋蛋糕,再装上几个苹果或者橘子,就满满登登的了,看起来很像样。
到了亲戚家,一进门亲戚就会把你的包接过去放到里间,你是不是觉得是去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了?事实并不如此。
大过年的走亲戚,都是要留中午饭的,即便平时日子过得再紧,在这一天也会尽量将饭菜安排的丰盛。当然如果你觉得拘谨,实在不想留下吃饭,可以随便编个理由。比如我就经常对我大舅妈说,我表妹专门来找我了,我就不留下吃饭了。
走的时候,亲戚会把你的皮包从里间拿出来,拉链依旧拉得好好的,整个包依旧满满登登的,似乎什么也没少。所以你接过来,一定要去拉开拉链,将东西往外拿,这样更显得你走亲戚的真心诚意。当然这个时候,亲戚一定会一手抓住皮包,一手拦着你,嘴里说留了留了,来看看我就很开心了之类的话,一边将你往外推。
每年走亲戚都会上演夺皮包的剧本,这是我最难为情的时候,也是我不愿意走亲戚最大的原因。现在想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那个时候走亲戚都是这个路数。那时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亲戚不会真的留你东西,而你同样也不是真心想留。毕竟这一皮包的东西,承载着每家每户走完家中所有亲戚的重任。
可细究起来,你带来的东西和带回去的东西,也并非完全一样,里面或许少了一条饼干,一袋蛋糕或者两个苹果,但可能多出来另外一种包装的饼干或者蛋糕,也可能还多了两个橘子。
用换来代替留,既保留了你的颜面,也保留了亲戚的体面。
一般情况下,出了正月十五,才算走完亲戚。当初买的那些东西可能一点都没少,只是完全变了样子。这时候仔细点的人家会去代销点找老板用低一些的价格将东西回收,我妈一般会分一点给我和我弟,余下的会等到清明节给姥姥姥爷上坟的时候用。
现在看出来了吧,皮包这个神器多么重要,你想像一下,假如你用的是塑料袋,结果又如何呢?
所以那年月走亲戚的都是小孩,小孩体力不占优势,往往是失败的那一方,东西由此保住了,最重要的是如果大人走亲戚,两个大人为了几袋饼干撕撕巴巴的,样子太难看,是挂不住脸面的。可我们小孩的脸面呢?在经济困窘时,败给了一条饼干,一袋鸡蛋糕,一个苹果,廉价又可悲。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现在最不喜欢走亲戚,后遗症很明显。
皮包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走亲戚,基本都是放下东西就走,没有人会留下吃饭,叙家常了,也没有了什么出了正月才算过完年的讲究了,每个人都忙于奋斗。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正一点点找回我们丢失在童年的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