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个孩子自杀的事情,接着又爆出另外一个孩子没有了的消息,在网络空间里看到了好多信息,也忍不住关注许多。一开始,作为一个情真意切的教育者,对于铺天盖地的对学校和老师的指责,我也忍不住感到愤怒、委屈,尝试发声。到后来,慢慢平复下来,多了一些视角,脑海里就有两个字特别地漂浮出来,久久不散,那就是——善待。
善待父母,善待家
对于业已发生痛苦的父母,除了同情惋惜,如何理解他们的处境,在陪伴他们度过当下的危机时刻之后,帮助他们使痛苦不必演化成愤怒和憎恨,而是演化成深爱和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反思和热忱。让他们可以带着对孩子的爱去思考怎样过好未来的生活——或归于平静,或以此为动力改善周遭的世界(包括教育),或者其它他们愿意的选择。这,或许是一种善待。
连接过往与未来,对于父母生而为人的理解,或许也是另一种对父母和家庭的善待。这件事情到后来,好像很多人都会说,孩子跳楼、自杀了,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父母有很大的责任,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要怎么怎么样。虽然有些说法特别的委婉,却也还是有几分指责的意味。多年前就有学者指出,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指责的文化,甚至有些理论极端到“父母皆祸害”。指责固然带着向好的心意,但仅仅仅如此却是不够的。为人父母者,也不用仅仅停留在愧疚自责之中。只有父母被好好理解,被好好善待,看到他们生而为人的样貌——他们怎样成长?怎样被对待?怎样长大?进而怎样组建家庭、工作生活、养育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怎样的期待?有了这样诸多的理解,看到他们真实生活的样貌,特别是他们对于孩子成长的期待,以及他们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巨大的付出,他们才有可能生出对自己的理解尊重,才容易放下包袱和负担,进而可以安然生活,再安然对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内心安定,微笑面对生活,看到眼前而不苟且,抬望远方又有诗意,那么,作为其完整生命的一部分——亲子关系及对孩子成长的期待——也就不急不徐、云淡风轻了。
善待老师和学校
一开始,各种怀疑和指责、愤怒和谩骂指向了学校。固然学校出于对舆论的敬畏担忧、对事态走向的不确定,甚至行政程序规约等诸多因素的考量而没有做出符合众多网民所期待的回复,可是,在回复之外,在网络的世界之外,在现实的世界之中,学校和老师们怎么会没有作出大量的工作呢?并且,他们所受到的冲击、担忧和焦虑,或许也需要更多地看见。就像我自己唯一的一次发声,也是为我的同行学校和老师而发。那是因为,在我自己的经验中也遭遇同样的事情,也是感同身受。我从自己出处理同类事件的切身经验中,深深地体会到,爱和信任,以及尊重,是多么的重要。跳出这件事情之外,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所学校、其他的学校以及所有的学校总归是在为这个社会的进步,为了孩子的成长而辛勤努力着。一叶可以知秋,一叶也可以障目。没有发生的,没有看见的确实千千万万教育者默默付出的心血,他们依然可爱可贵,可亲可敬。跟没有被理解的父母一样,学校和老师不被理解,无法安然,对于学生的成长其实也是莫大的损失和间接的伤害。他们依然需要被善待。
善待孩子
这些个孩子是亿万生命中之一,他们做出了一个与我们期待不同的选择。虽然大家很多时候都是心痛、惋惜,也看到了孩子的痛苦和挣扎,可能很少有角度去思考,怎样接纳孩子对自己生命状态的选择。这样的说法并不是鼓励他们可以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去看到孩子这个独特的存在,去尊重和看见他们成长中的每一次发声、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意图,进而善待、关爱他们。如果能尊重在他们做出这样特别选择之前的千千万万的选择,靠近他们的内心,恐怕也孩子也不至于轻易作出如此决绝而孤独、令人痛惜惋惜的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不以死亡为终结,我们还需要继续去尊重他这个已经“逝去的存在”。如果孩子做为一个“逝去的存在”还能继续感知其身后的这许多的发生,那么,又有哪些事是我们可以得到学习的?在这个断然冲动的选择之后的“他”还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他”可以总结出什么?从“他”的声音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细细地思考思考,或许,这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善待。
善待发声的网民和每一个普通的你我
每一个声音出来都有一份发心,总希望事情如自己所期待一般的发展,展现自己所期待的样貌,或者不呈现出自己所不期待的状态或结果。无论是赞赏、支持,还是愤怒、指责,总归还是有一颗盼望改善和向好的心。即使有人的行为被诠释为对生活其他压力的一种口无遮拦的宣泄,不计后果的放肆,看起来有一份恶意,其实根子里也充满着一丝丝善的基因。我们既是乌合之众,也是万千智慧的因缘。
芸芸众生,当彼此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