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日记本”并不是手套造型的日记本,它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A4页笔记本
但是我用它来写日记。
在一个搬行李的冬天,我把我喜欢的手套和那笔记本一起弄丢了
为此,我一个人带着焦急恐慌的心情兜兜转转找到天黑,感到实在不安全了才不得不灰溜溜地放弃
当意识到再也无法找回它的时候,我很是崩溃了一阵
因为顺口,我后来就将我丢失的笔记本叫做手套日记本了
虽说我们兄弟姐妹因为老爹平时在家里展现的幽默,耳濡目染,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和人打成一片
但我内心深处其实算是一个沉闷少话的性子,我和室友、同学相处很好,时不时却感到这相处无趣又令我疲惫,于是我常常给自己制造独处时间
一些不用上课和不用寝室齐聚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扎进图书馆里
并不是说在埋头攻读专业课,我享受在图书馆里安静独处的感觉:铺满自己书物的一方小天地,耳边只有翻阅书本的声音和写字唰唰声
在那方小天地里我看一些厚厚的专业书,也看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这里不禁要提到我的最爱读本之一:《追风筝的人》by卡勒德.胡赛尼。说出来有些难为情,那本书的字里行间几乎洒满了我酸咸的眼泪
现在说起来,忍不住又要落泪了
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这个时候,我的手套日记本得到了最频繁的使用
在我的中学时代,因为老妈对于我们兄弟姐妹那几乎令人发指的掌控程度,我没有狗胆敢去写写日记
当然我那时也算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自己没想到要去写什么日记,甚至还对使用“密码锁日记本”的卷毛熊感到无法理解
当时对于日记的看法是:为什么要写那东西,反正不给别人看。至于留着自己以后回味,就更不能了
回看自己写过的东西,简直比给人展示自己的身份证照更羞耻一点
十年后我却是趴在那图书馆的小桌上写得一发不可收拾起来了,几乎一天不落。而且边写还边要回味回味之前写下的篇章
可见人类的习性真是反复无常的。
那手套日记本里可以说是记录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所见所闻,一旦有感而发,就是立马掏出它来洋洋洒洒写上一次痛快
具体写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大概记了一些看过的书、追过的剧、听过的讲座、吃过的东西还有很多偶尔迸发的想法和心情
这样写日记的行为,虽然不说多么怪异,但是如果你不想被传阅,那么还是偷偷进行为好
所以我一般也只在图书馆使用它,以至于我去图书馆的时间跟着变多
如果不是成绩摆在那儿,我自己都要认为我当时是在学习上尤其用了些功夫
写那手套日记本的时候,不但自己时常回味,还想过给一两个人看看也好。希望她/他虽然在那段时间里没有陪自己一起度过,却可以看着这手套日记本就算和我一起经历了一遍
有一大部分成年人很少会向另一个人当面掉眼泪,即使是有着莫大的悲痛,更宁愿把自己关闭起来
我不太习惯难过的时候身边有人,这种时候往往希望可以自己一个人冷静冷静,实在忍不住掉眼泪那就绝对不发声
听说这样是很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不管怎么样,以后真得找时间去看看心理医生
写日记的时候却比较费眼泪,后来我发现自己比较容易对着文字掉眼泪。
倒不是说因为受了什么委屈向着日记本“哭诉”,而且我其实有点逃避“想着自己流眼泪”
这又要归功于我强大的老妈,她从小对我的教育就是如此——“不要轻易自我感动”
让我泪腺失控的往往是电视剧里或者书中的某一个人物。
这样说起来,当时看完一部05年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之后,往手套日记本里写些什么东西的时候差点泪崩了
因为太久没有回顾,现在再想起剧里故事,情绪已经被稀释地很少了
可一旦再点开它,总是能不停地掉眼泪
虽然说起来不太好,我于是经常把它当成我的情绪调节剂来着。感到悲痛不已的时候,打开它观看,眼泪鼻涕流一脸,心情就会慢慢变的可以收拾了
而那被我宝贝的手套日记本却趁我一不注意就脱离了我的生活独自历险去了,也不知道会被怎样对待啊
很有可能被灰头土脸地当作废品回收了吗,连同我书写在里面那些多样又无法追忆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