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小学和初中的玩伴——是每天在教室追着跑的,动不动就要拳打脚踢的,时不时就互相打趣的。放学的时候一起坐在校门口等着爸妈来接;晚修时一起看小说还互相“放哨”;上课时偷偷摸摸在桌子下面传着纸条。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我依然记得那时的我有多开心,最重要的是,有多“放心”。
这里的放心并不仅仅是指对于人品的放心,即相信他们不会做出伤害我的事情。
更是精神层面的“放心”。在他们面前,我不用小心翼翼地担心一个玩笑是否会刺伤他们,使我畏畏缩缩、反复琢磨自己要说的话是否得体;在他们面前,我可以打开我的伤口,展现我的软肋,肆意痛哭。也就是说,我可以放心地做我自己,在我和他们交往时我不需思考,也不需维持自己的标签和形象。
但这毕竟是我的青少年时期,这样的友谊模式不可能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吃得开。
我相信在大学的我们都会在这期间有个很显著的感受——刚成年,但还没成熟的我们,变得没办法那么信赖别人,顺利地建立亲密关系了。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大学里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平日里的八卦琐碎我们一起谈论,日常烦恼和快乐也一起分享,甚至我喜欢的许多小众的电影和书籍,一些深刻的三观问题我们都能聊得开。可以说我们是谈天说地、彼此关心的真心朋友。但即便如此,我内心深处还是可以感觉到,我跟她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没有和我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那么近,我们不能肆意地开彼此的玩笑,我跟她的相处模式更像是“相敬如宾”,即使看到了对方的缺点,也只是默默忍受。
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年龄逐渐增加,见识不断增广,经历也越来越丰富,鉴于青年时代与朋友的交往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实际的生活,那么在友谊这一点上,刚成年不久的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进化呢?于是,我不禁思考:
“友谊的模式也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改变了吗?”
对与朋友交往这一方面的感悟,似乎和我们年龄的成长是有时间上的剪刀差的。我们在上了大学后已经学会了如何照顾和平衡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学会各种学习技巧,如找论文、查资料、小组讨论等等。但是对于友谊的模式仿佛还是后知后觉,直到察觉到跟以前不同时,我们已经陷入了困惑与迷茫。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这样的疏离感不是一次个例,而是一种常态。
本质上,疏离感的原因是——随着我们长大,到了大学这一年龄阶段,我们对人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对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呢?
我认为原因可以分为两个。
第一,内部的原因,我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这也是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的显著变化。在初高中时,我们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我们也不需要考虑钱的事情,父母要求我们考虑的只有学习。那时候我们没有生活的压力,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精神世界。但到了大学之后,虽然父母每个月也会给我们提供生活费,但我们必须抵抗诱惑,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资金,这虽然没有自给自足那么困难,但这个过程还是给予了我们关于生活压力的概念。于是我们必须要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也就是现实的问题。而因为现实的问题总是与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所需相关,所以精神世界往往在这种时候就不那么惹人注目了,它常常被搁置在了幕后,被冷落着。我们忙着打造出完美的自己,好让我们在初入社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于是,留给别人和了解别人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以上内部的原因接下来就引出了外部的原因,也就是第二个原因——竞争。
犹如我们对现实成功的渴望以及社会的现状,情形就犹如万人过独木桥,我们的任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淘汰别人,胜出自己。即别人都是你的竞争者。处在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下,人们自然不会信任和依赖自己的“对手”,于是亲密关系难以建立,人与人之间不再那么容易相互熟悉。
反观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在大学时,我们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认识其中不免夹杂了很多别人对你的定位,而我们带着这样的标签,出现在新朋友们的面前。在日后的相处中,我们似乎要背负着这些“最初的印象”负重前行,于是,我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有所保留的部分越来越多了。
但相反的,面对儿时的朋友,他们眼中的我们是最初的我们。那时候我们展现的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样子,还没有那么多的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在他们面前不用维护所谓的“形象”,因为在他们那里,我们不是受人欢迎的美女,阳光洒脱的女汉子,只是从小长大的朋友。讲到这一方面,顺带说一句。我观察到如今这一代的小朋友们在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被贴上种种标签了,平均年龄对比我们来说,大大往前提早了。我认为这对小孩子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回到主题上来。
但毕竟被外界的主流想法所绑定,逐渐被贴上标签,这是人成长的过程,是一种“不可抗力”。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揭竿而起,拼命反抗;而是顺流而上,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我跟大学里最好的朋友“相敬如宾”,但这并不代表我和她的关系就没有从小长大的朋友们关系那么好。只是因为青年时期的我定义“最好的朋友们”时,标准是“肆无忌惮,无拘无束”,但现在的朋友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让我产生怀疑和陌生了而已。这只是不同的友谊模式,但却是同样深厚的情谊。一个是我青年时代的友谊模式,一个是我进阶了的友谊模式。
我认为,刚成年但还在摸索的我们拥有一种独立的友谊模式。它区别于青年时代的“无拘无束”,也没有成年人模式的那种功利。它是一种“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但同时也富有热情,真心欣赏的模式。就像我们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样,是介于青年和完全成年两者的过渡期。我称它为——成年准备期,对应的友谊模式自然是“成年准备期友谊模式”。
经过一番思考过后,我联想到了我跟网球队队员们的相处模式。我总是因为没能跟他们打成一片,互相调侃和分享心事而闷闷不乐。但实际上,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跳脱出了青年的友谊模式,进入下一阶段,不再以无拘无束的方式与人交往了。
而我还在回望着我的青年时代,始终说不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