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意识的中心,即自我。自我是非常局限的,是活在庐山里面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活在自我层次是受到意识的局限的,能量不流动,情绪容易内耗,也不容易从他人视角看问题。
第二层:生命的中心,即自性。自性即从局部走向整体,跳出自我看自我,跳出庐山看庐山,跳出原生家庭看原生家庭,跳出男性视角看女性特质,跳出女性视角看男性特质。这样人就灵活了,就从性别的局限——普遍而言,男性更有力量,是一种理性逻辑,女性更柔情似水,是一种感性逻辑——走向了雌雄同体的本自具足。
第三层:存在的中心,即道。存在是你的意识所能触碰到的最大的范畴,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感知到的存在的范畴也是不一样的。所谓道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你能感知到的存在都是从道中显化出来的。
如图所示:
a表达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单纯的意识自我的关系
b表达了咨询师潜意识世界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和来访者潜意识世界阿尼姆斯(或者阿尼玛)的关系
c表达了咨询师意识自我与他潜意识世界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关系
d表达了来访者意识自我和他潜意识世界世界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关系
e表达了咨询师意识自我与来访者潜意识世界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的关系
f表达了咨询师潜意识世界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与来访者意识自我的关系
我们说判断一个人就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看行为模式,言谈举止、反应模式,是僵化的还是灵活的。
第二个层次看情绪能量,情绪饱满、气润丹田,是流动的还是阻塞的。
第三个层次看系统结构,宽容大度、大爱无私,是仁厚的还是狭隘的。
所有的行为模式的不灵活都来自情绪能量的不稳定,而情绪能量的不稳定是来自系统结构的不稳定,也就是活在局部里面,处在分裂和冲突状态。
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比如现在有一个人说你长得不好看,这是一个信号刺激,被你的感官耳朵听到了,产生一个感觉,感觉的信号被神经系统捕捉产生一个知觉反应——对这个感觉刺激形成一个整体属性的反应,知觉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里面跟观念系统比对——如果观念系统对自己的信念是:我是好看的,因为你审美观不行,看谁都不好看,那么这个刺激信号,营销不到你,那么就没有什么痛苦的感受,对外也就没有激烈的情绪。如果观念系统对自己的信念是:我是不好看的,那么这个不好看的信念被激活后,就会产生一个不舒服的感受,对外表达为一个愤怒的情绪。所以一个完成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观念、感受、情绪5个部分组成的。
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感觉、知觉、观念和感受都是不容易直接观察的,最先看到的是情绪,因为情绪是对外的。所以要想修改反应系统观念,必须通过觉察情绪回到身体感受上来,感受联通观念。
从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来说,初期访谈都是从来访者的情绪冲突入手的,慢慢连接感受的过程就是不断连接潜意识的过程。如何激活来访者的自性化体验,首先咨询师需要具备自性化体验。
一切为主体,
一切为客体,
一切为一切,
一切为一 一。
来访者与咨询师是互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访者一开始的状态是混沌的,他内在没有分化出一个客体来,所以他需要通过移情把潜意识的阿尼玛(阿尼姆斯)投射在咨询师这里,从而产生主体的存在感,治疗就开始了。
如果咨询师的自性化完成度不高的话,就容易用意识自我来工作,就很难激活来访者内在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往往就处在a的关系里面。
如果咨询师的自性化程度比较高,咨询师就逐渐内化到来访者结构里面成为他的客体,这个过程叫内摄: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将外部客体归为内部客体的过程。
当然在内摄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投射:将自己体会到的以为咨询师也会体会到。当来访者将自己僵化的反应模式投射到咨询师身上的时候,比较敏感的咨询师就会不认同来访者的投射——比如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比较丑的时候,咨询师可以跟来访者讨论这个丑是怎么定义的,通过讨论而不认同来访者的这个僵化的反应模式,就产生了——投射而不认同,那么来访者就会思考,原来我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不都是对的,他其实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治疗作用。
这样通过不断的内摄和投射,来访者对咨询师内摄进来的客体就不断转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里面,就完成了内在主体的扩容——就完成了初步的自性化之路。
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的主体部分不断扩容,心理容量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平静,反应模式越来越灵活。慢慢的他就会进入到红化的部分——就是一个自性化的质变。这个部分一般就会进入两性关系的讨论,我在上篇文章介绍过,性关系是进入共生融合体验的法门。
最终来访者与咨询师在同构共振的场域中,发生一种炼金术的质变——只有光可以生光,只有爱可以生爱,只有自性可以生自性——这个咨询场域就是一个炼金炉,最终导致来访者的自性化蜕变——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咨访关系愉快结束,来访者蜕变成一个整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