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一直在期待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上映,好像是昨天在湖南卫视首播了,因为要码字,没有顾上看。刚才,看六神磊磊评《鸡毛飞上天》,又超级想看。
我是一个电视迷,照我媳妇的话说,没有我不爱看的电视。特别是一些80/90年代的老电视,画面黑白、还不太清楚,但我仍然能看的津津有味。其实吧,我倒没有看过多少电视,甚至说就是因为小的时候没怎么看过,一直让那种饥渴感保留到现在。
大概是93年,一天傍晚我爸跟村里的一个叔,两个人用扁担抬着一个花布单子,进了家门,我扒开一看,是个电视,黑白的飞跃牌。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母亲不愿意父亲,说看电视会影响我们几个小孩读书的。哎,怎么能影响到呢?俺家在洼里,电视根本就收不到频道嘛,只有县里的两个台,还是有时候能搜索到信号,有时候搜索不到,并且搜索不到的时候居多。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谁家装闭路的,都是在比谁家的天线装的高。相对来说,家里地势越高,装天线的棍子越长,收到的信号就越多。我也弄了个天线,在竹竿的一头缠上铁丝,做成一个方框,跟电视线连起来,扎到平房顶上。就这样,只要能调出来一个信号,就满足了,然后小心翼翼的固定位置。看一段时间,信号就跑了,还需要上屋顶再调。调出来了,再固定下来,如此反复,却乐此不疲。
小时候,看电视的岁月就这么过来的,大多数时候都在调信号,基本没看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内容,更别提什么动画片了,唯一还有点印象的就是《黑猫警长》,所以,现在朋友们提起80、90年代的动画片角色,我基本都不知道。记忆最深刻的当属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20多年过了,那天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仍在眼前。记不清是那一年了,我六七岁的样子,那天是大年初三,地上厚厚的积雪,在一个小伙伴家,满屋子的小朋友啊。他家地势高,也许是下雪的缘故,突然收到了那个台,情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正好演到虚竹在西夏皇宫冰窖那一段。中午母亲去喊吃饭,都不愿意回去,吃完饭赶紧跑去,情节已经演到少林寺认爹那一段了。下午出太阳了,雪融化了,天线跑了,信号也找不到了,满屏的雪花点,可气坏了全村的小伙伴们。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20年过去了,现在手机电脑网络电视一大把,想看什么有什么,反而不知道看什么了。如今的电视,很多刚看个开头,都不愿意看下去,恶心的受不了。虽然拍摄的手法多样了,画面美起来了,但总觉得少点什么韵味,少点情调,制作精良的良心之作寻寻觅觅难得能碰到一部。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都在与时俱进。但美好的东西,底蕴总是相似的。有人说,现在的一些导演、演员、制片已经丢掉了基本的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追求,浮躁跳脱的习性已经渗透进方方面面,一切向钱看了,所以难出精品。听到人们这样的议论和感慨,总不免让人心生悲凉和无奈,也不知以后的小朋友们长大了还能否记得那么一两部经典,是否还能够想起小时候看电视的事情而会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