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宠若惊”字面的意思是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这个成语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典故大概的意思是:“受到宠爱或者侮辱都感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跟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为什么说受宠和受辱都会让人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我们都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周期、有规律的,都是起起落落。不可能一直盛,但是我们大部分时间,在盛的时候就容易得意忘形,反正就颓靡不振。这个在职场中最明显,比如今天在工作中,稍微有点进步,领导就随口在同事面前夸了你一句,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容易得意忘形,以为公司都是自己的;但是如果明天,领导在众人面前夸了其他人,昨天被夸的人就会显得落魄,甚至萎靡不振,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建立在其他人身上呢?反观那些长期稳定的销冠,如果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他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基本没什么情绪的波动。
这让我想起这么一个故事:
唐太宗时期,当时有个官员叫卢承庆。卢承庆任考功员外郎时,有一个监督漕运的官员因遭遇大风丢了粮食,卢承庆给他评为中下。这在当时官员考核都是一个比较低的分数了,如果再出现问题就基本革职了。所以一般官员都难以接受这个考核。但是这名官员却神色自若,一言不发退下了。卢承庆看重他的气量,说“遭遇大风不是你所能阻止的”,改评为中中。这名官员既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也没有表达惭愧。卢承庆对他的反应表示赞赏,又说他“宠辱不惊”,评为中上。这是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
当然了,想要做到“宠辱不惊”之前,自己先要认清自己,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我现在能够做什么?认清自己,这样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宠辱时,才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不在乎其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