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廿二,是财神节。
早晨一起床,便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的鞭炮声。城区不让放鞭炮,远处传来,应该过某个节日。到底是什么节日?翻开手机一看,有朋友早早地在圈里发信息接财神。财神爷笑容满面地端着元宝,拱手祝福大家,画面充满了喜感。
老家父母应该早早地忙起来了,母亲,至少做六道菜,必须有鱼和肉,供给列祖列宗享用;除了菜,还有盖着红印的馒头。父亲写三道疏,一个个子女一道。疏上写满了祝福和期盼,以及感谢列祖列宗的话。父母一块儿净手,严肃认真地烧香烧纸祭奠。父亲还把过年留下来的鞭炮给放了,留个响声。
我们在城区,不能放鞭炮;只能做几道菜或包个水饺,算是过节了。
我问母亲:“以前,没想着过财神节呀。”母亲笑了,说道:“不是不过,只是以前生活不好,没有现在这么隆重,你没有印象。现在生活好了,就是不起眼的节日,都正儿八经地做一大桌子菜……”我想了想,还真是。以前生活不富裕,只过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大节日。小的节日,象征性地过一过罢了。像财神节,奶奶都是从集市上买一幅画挂在墙上,算是过了;要说做点好吃的,没有。
母亲打电话嘱咐我,做点好吃的。我口里答应着,但实际上没有大的行动。只是做了两道菜,虾仁鸡蛋炒西红柿、辣椒干煸缸豆;另外还有母亲做的煎鱼。这样子也不算糊弄。
前几年,城区还让放鞭炮的时候,那真叫热闹。从早晨到晚上,“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浓烈的过节氛围弥漫在周围。晚上亲人一块儿喝酒,兴致一高,又放了一支鞭。好像震耳欲聋的响声才能传达出过好日子的愿望。
有了微信之后,大家过节方式有所改变。不放鞭炮,就发祝福微信,传播得更广泛。无论社会有何变化,财神节不会不过。一代一代,是节日的传承,是美好心愿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