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北京的城市名片,堪称“公园里的公园”。
外地游客到北京,除了故宫和长城,颐和园那是必定要去的地方。
从家到颐和园不到十公里的路程,每隔一段时间,都控制不住要去颐和园转转的冲动。细算起来,到颐和园游玩应该有四五十次了吧。
一年四季,手机朋友圈里从不缺颐和园美景的晒图。
曾经认认真真考察过颐和园对外开放的大门,分别是:西门、南如意门、新建宫门、文昌院门、东宫门、北宫门、北如意门。
这之中,数东宫门和北宫门最为雄伟壮观。加上新建宫门,这三个门是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我一般都会选择避开。
我通常都是从西门或者南如意门入园。西门外建有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适合开车前往。南如意门位于颐和园的东南角,紧临昆玉河,适合骑单车前往,自行车可以一直骑到门口,非常方便。
我一般都是骑车前往颐和园,所以南如意门我经过的次数最多。
从南如意门入园,迎面可以看到一座高拱形单孔桥,这就是绣漪桥了。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绣漪桥为当年的帝后们从长河水路进入颐和园的必经的“大门”桥,故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考究,桥形精美绝伦。
绣漪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不仅桥体秀美,其栏杆制作也非常精致,用“雕栏玉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绣漪桥和西堤上的玉带桥是一对“姐妹桥”,两桥造型相同,隔昆明湖遥遥相望。绣漪桥和水中倒影相连,刚好构成了完美的一个圆,非常漂亮。
沿绣漪桥向西,就是著名的西堤了。西堤是颐和园的景观之道,也是游客必经之道。每年的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西堤美丽如画,游人如织。
前年3月,我到颐和园踏春,西堤上人来人往,蓦然想起远方的家乡,心中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作下这样的诗句:
〖踏春〗 春满颐园人满堤,正是山桃报春急。万物何曾负时令,君问归期未有期。
西堤仿照西湖中苏堤而建,如景中画,亦如画中景。游客置身其中,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
一年四季,美景不断翻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美仑美奂,流连忘返。
西堤上有六座桥。从南往北,依次是练桥、柳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六桥造型各异,一桥一景,除玉带桥外其余五桥都是亭桥。
每座桥都有各自不同的外形,每座桥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和故事。西堤蜿蜒曲折,犹如昆明湖的项链,而堤上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六座桥,犹如项链上璀璨的钻石一般光彩夺目。
在西堤上从南往北游览,左边是大片大片的荷花,不仅使人想起古人咏荷的名句来,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玉泉山上宝塔清晰可见,山水园林浑然一体,湖中鸳鸯戏水,花红柳绿,疑是人间仙景。
及至到了冬天,残荷满湖,夕阳西下,自是另一番美景。去年11月我游览颐和园和北坞公园,曾作下这样的诗句:
〖咏冬〗冬日颐园多残荷,鸳鸯戏水溅绿波。昆明湖上晴方好,北坞稻子早收割。
沿西堤北上,右边就是大名鼎鼎的昆明湖了,它和万寿山一起,构成了颐和园的主体框架。
往右侧望去,在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美不胜收。冬天的时候,偌大的昆明湖摇身一变,成为京城少有的大型滑冰场,名符其实的百姓乐园。
继续前行,右前方的位置,就是著名景点——佛香阁了。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也是颐和园的标志, 气势如虹,堪称中国古建筑精品,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登上佛香阁,便可饱览昆明湖上美丽的湖光山色。
走过西堤,沿湖岸前行,经过石舫,走到昆明湖的北岸,便可以看到著名的颐和园长廊。这是一个风景之廊,更是文化艺术之廊,穿梭其中,犹如进入一条灿若星河的时光隧道。
长廊的枋梁上全是彩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及各种风景画。其线条细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
人物故事彩画出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丰富多彩,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引人无限遐想。
独自漫步在长廊里,恍若仙间,想这人生亦如弯弯曲曲的长廊,多少英雄好汉,多少儿女情长,都已成为昨日传说。人生如逆旅,我亦为行人。
曾经无数次徜徉在颐和园的美景里,流连忘返,叹古人智慧,赞园林之美。今年的阳春三月,我又一次游览颐和园,西堤仍旧是花红柳绿,热闹非凡。我深受美景感染,作下这样的诗句:
颐园香径人徘徊,蜂拥蝶弄花正开。姹紫嫣红谁人画?疑是天仙下凡来。
诗句配上九宫格美景,发表在了朋友圈。我的朋友及时雨同学看到以后,很快回了一首诗:
颐园初春好风光,垂柳依依波荡漾。乾帝原为慈母寿,兼善天下又何妨。
是的,颐和园本是皇家园林,由一向标榜“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为庆祝母后六十寿辰而兴建。遥想当年,平民百姓是断不可随随便便参观游览的。
而现在,曾经的皇家园林竟成了普通百姓的乐园。真的感谢并庆幸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颐和园的景点多的数也数不过来,纵使你游览百遍,总有你不曾到达的地方!
诗情画意道不尽,人间大美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