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三点敲暮鼓,禁出行,百年前,紫禁城内禁火禁人声,街道厚重地沉睡,与夜相伴。2019己亥年元宵节,故宫94年来首开夜场,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午门、太和门等城楼灯火辉映,午门至神武门东侧红灯点缀其中,观众漫步城墙,俯瞰整座紫禁城,畅音阁里袅袅传出戏曲声……
而在元宵夜之前,自带上亿流量的故宫将举办建院来首次“灯会”的消息早已赚足了眼球,微博热搜跃至前十,话题热度更是久居不下,万人“决战紫禁城”同抢一张票,故宫官网瘫痪更是将热度推向了高潮。
在这场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元宵盛宴背后,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博弈的“生死门”。
一、15亿营收 故宫“翻新”既“翻红”
2011年“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使故宫关注飙升,网友一片叫骂不叫好,故宫深陷舆论漩涡。
2019年2月17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自家的账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收入在2017年达15亿元,超过了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
不到十年的时间,故宫就摇身一变,成为既会“宫斗”又能“卖萌”,受万千人追捧的网红IP。
1、底蕴等于底气
自1925年建院以来,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世界上藏品最丰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112公顷的用地和8000余间房屋构成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2016年,故宫公布的馆藏数量为18626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万件、一般文物11万件、标本7500余件,珍贵文物占总藏品的93.2%。
2、创意消费+传统文化
穿越剧、宫斗剧使观众对多情又多金的“四爷”深有好感,而会卖萌的雍正帝却带火了一系列故宫产品。
承载600年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紫禁城,其粉丝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故宫博物馆聪明地利用其粉丝基础,把握市场动态,用“萌”及“实用性”在线上线下的商品经济中杀出一条血路。
线下,不仅有文创产品实体店,还有文创体验馆,展示售卖故宫文创产品;线上,故宫与央视及腾讯、阿里等平台合作,从《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到《故宫社区》等文化APP再到手游,故宫的气息几乎360度渗透人们的生活。
二、故宫出品必属精品?道路阻且长
造势巨大,在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持续了两晚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得到的并非只是一片叫好声,人们对于“故宫灯光秀”评价毁誉参半,照片、视频一被po到网络上有赞美声,同时也被众多网友吐槽为“夜店风”、“乡土风”……
正如这次首秀,故宫博物馆叫座却不叫好的产品已早有前车之鉴。
2018年12月,故宫推出故宫口红,一上线就全部售罄,但出道不足一个月,故宫淘宝就宣布故宫淘宝系列彩妆全线停产,并表示“感谢所有声音,每一条意见我们都有认真阅读记录。故宫淘宝原创系列彩妆,从外观到内质仍有很多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决定,全线停产,不断完善,直至把最好的推送给大家”。
这次风波背后,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产品质量不过关、营销手段过于激进等问题,虽然有一众网友表示认可和接受,但对于故宫近几年来苦心营造的良好口碑却产生了不少损失。
故宫文创向市场进击时,抓住了粉丝热爱“颜值”的胃口,同时凭借自身优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出一系列深受人们喜爱的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丢失了感知消费本质的能力,忽视产品最基本的质量把关和消费者使用感受,这也是市场上多数产品的通病。
故宫的发展需要的是在市场中回归文化的本质,在文化中践行市场规则,这样,600年故宫打下的江山才能在未来继续延续下一个600年,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网络时代占足生存空间,正如故宫院长单霁翔所说:“我们希望故宫600岁生日那天到来的时候,能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