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说出各种各样的话,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家人、朋友、同事…,熟识的、不熟识的…,每个人都会对我们有着一定的认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标签。
温暖的、善良的、咄咄逼人的、凶神恶煞的…,千人千面、千人千词。有的人对待标签太过认真,有的人可能无关紧要些,大部分人应该处于中间偏上阶层,毕竟我们总是喜欢听好话,厌恶消极负面的言词。
但是,不知道,在喜欢或不喜欢、快乐或气愤之余,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标签的准确性?它与你所认为的自己一致吗,还是略有偏差,或者根本就是天壤之别?
说实话,以前我很少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最初的时候,思想是比较迟钝稚嫩的,离自己较远,即使被人裹携着往前去走也不自知,后来慢慢的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变得有点不在乎了,类似于掩耳盗铃的感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是,近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我本是的,与我收到的反馈竟是如此不同,好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每个人对我的评价有的很常态,有的却出乎意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与自己沉默的性格有关?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不喜欢去诉说,而是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读过我文字的人或许了解的会稍显多点,没有读过且又交流少的,看到的就只能是点滴了。
然而,通过分析我发现,其实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你的样子,当然这与你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价值取向。根据你的行为表现,以及他们的思想认知,就这样标签形成了。至于是不是你,就不能够一言以蔽之了。
2
那天刚刚上班,隔壁桌的同事就和我念叨:今天坐地铁的时候,看到许多武警站岗,他们好精神、好帅气,庄严肃穆,给人以安全感…
最后话题转移到:**你适合找个军人,你比较自律自立,不是很依赖人,他在家很好,不在家你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还未等我说话,另外一个同事接过话茬:**不适合,和军人结婚不自由,她是风象星座,自由对风象星座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这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大概接了两三分钟之后,她们还在探讨,其他人听的云里雾里,我在一旁感觉很好笑。尤其是对自由的那份说词,让我觉得更是吃惊。她说的太严肃了,不是再开玩笑,在她看来,自由是我不能够割舍的原则。
那一刻我有点恍惚,我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我本不是这样的人,可是为什么会留下如此印象?
难道是因为平常我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扎堆,同事就觉得我应该是个原则性很强、过于执着的人?
还是因为我曾经说过,不喜欢被人管束,工作我会做好,但倘若给我太多限制,可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知道具体什么缘由。
我和那位同事说,其实我是有配合型人格的,她说完全没看出来。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我还在和她探讨一些深刻的问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极力的在为自己辩解,扭转她的认知。
吃完午饭,独自饭后遛弯的时候,我才终于理顺清、想明白所有问题的症结。
她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人,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心中有着各种条条框框,她忧患未来,所有事情都要想明白了才肯去做,因此她看到我的一些行为、听到我的一些言词之后,就筛选出了支撑自己结论的证据,认为我也是一个如同她一般,甚至更甚于她的,执着、有原则的人。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过去的我或许会如此,但此刻的我却是一个活在当下,愿意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我不会像她一般,想那么多、思虑那么多,我的原则性、执着性也没有那么强。她看到的只是她认为的,以及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的她自己。
正如另外一位同事一样,她是一位渴望自律自强的人,她对目前只有工作、孩子、家庭生活的自己不是很满意,她渴望找到丢失的另一半的自己,于是她看到了我的爱读书、爱运动,自律、自立…,尽管她不能够完全做到,但是她很珍视如此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总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我们实现或未实现的一些品质,甚至希望达到的一些渴望。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的眼镜在看人,排除善恶之分,这与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关系。因此,作为被贴标签的人,听听就好,不要太认真,太认真就输了。
3
记得,有位好朋友,特别爱笑,每次发的照片里,她总会挑出那些笑得最灿烂的,即使构图不是很美,整体效果也不是很好,但她首先关注的就是你的笑容是否真诚,是不是真的很开心。
另外一位好朋友,他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善解人意的人,他能够看出你微笑下的无助、坚强下的懦弱,他有着超于常人的理解力与亲和力。
你是怎样的人,许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中,其实就在寻找着怎样的品质。
前几年,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外边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从正面来说意思就是“别人是一面镜子,映衬的是另外一个你”,从侧面来说就是“被贴的标签或许根本不是你,只是说者性格中喜好或厌恶的某部分自己”。
那天中午当我想明白这个道理时,感觉自己很好笑,一方面为自己极力辩解而笑,另一方面知道了原来在思想认知上我们还是非常不同的。
某些时候,一些意见建议我们要听进去,以此来作为自我提升的素材,收获自己的成长。某些时候,一些标签评价,我们要辩证的看,不能全盘照收,否则可能就会丢了自己、迷失方向。
人无完人,说者也不是完人或智者,或许还不如你,尽信不如不信,最好的状态应该就是“万事勿过度”、“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