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批评我用钱的情况,那时小学,我跟很多的小伙伴们喜欢收集一些卡片和卡通模型,每次都是心颤着买下自己的玩物,然后藏着掖着,巨怕被父母发现。有一次发现后,她拿着我用钱买来的那些废物,严厉地训斥道:“你买这些东西能吃、能穿、能用?”
童年的喜好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时候我们也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不愿意为我们的爱好买单,同时也无法理解他们日以继夜的工作是多么的幸苦,也很少思考工作带给人的烦恼。现在的思考要是放在十年前多好呀!也就不会常常因这样的事而埋怨父母喽。
给钱花,是对父母最多的请求。小时候几乎没有零花钱,令人欢喜的压岁钱总是乐极生悲。小学期间的零花是自己靠体力挣来的,那时候村子里大兴建屋,红砖的运输到了路边,主要是靠人的手和肩再移到屋基下的,一块一分钱,记得又一年自己的零花钱被留了下来,加上自己的辛苦钱一共攒了一千,可是就是舍不得花,最后充为初中学费了,后悔没能花上一些。那时家里人都说我省的傻,没能给自己乐,挣的钱帮父母把自己的学费缴了。
也许自那时候起,慢慢领悟分担责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在规制的教育中,经济来源在大学以前是很难有的,低门槛工薪家庭的条件也得以实现我的教育之路,可无疑是笔很大的开销,尤其是当我上中学后,后面的负担就会越来越大。自那件给自己交报名费的事后,我在父母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节省的特性,在以后的校园日子里,我只要打电话,他们都会问我生活费够不够,一说不,他们就会很快很快的把钱打在卡上。
自己工作后觉得工资来之不易,尤其想到工作中那些熬过的委屈和无奈,以及劳累与疼痛,心里的那份柔弱就会被戳动。换位思考后才知道小时候有多么幸福,有人无怨无悔的为自己付出,绵绵不绝的爱意在此时回忆起来都能感觉自己还年轻,因为父母的那份爱还没有失去,他们还在默默地付出与关心。
究竟是因为有钱而高兴,还是因为有人给而高兴?谁都可以工作而获得钱,但他们放在什么地方用,又能像父母一样关爱、无悔、默默的给予,视钱的多寡为巨大成就的人,无疑是艺术家对得意之作的珍贵,可父母就这样慷慨的给予他们的孩子,那些得之不易的每元,真高兴小时候没能体会到他们来的如何的坚幸,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无忧无虑时光。
日后钱在两代人之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多少的差距在缩小,甚至在某些富贵的生活里荡然无存,谁都能完备日常所需,彼此之间的需求往精神上,更高次的需求上升。到时我们会不会用同样的无私奉献,慷慨的花时间与他们携手并肩,共同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幸福。这也许会比物质上满足的要难,在与其他事情之间做选择时,你的坚定立场会关乎他们对上半辈子的付出做出评判,值与不值?内心里的感触会影响后半生,伤感还是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