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神奇地读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人物的《为什么预制菜是我们粗糙生活的隐喻?》,一篇是果壳的科普《拥有炒菜机是怎样的体验?爽翻还是悔死?》。
一篇是科技哲学学者王小伟教授关于哲学随笔《日常的深处》的访谈,他谈论着“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为什么容易散伙”“为什么会如此怀念过去的物件”等等十分日常的问题,也讨论着预制菜的安全卫生,与单调乏味的工业逻辑。
而另一篇,是被困扰在繁忙工作中的打工人寻求更快捷安全健康的饮食方法,探讨着不同价位的炒菜机对应的需求。
我处于这两篇文章的中间,因为公司不包餐,一方面十分痛恨叫外卖的日子,一方面由于下班时间不固定,无法实现晚上回家做饭。最近这一年,在周末空闲的情况下,我会提前做好四份菜,分开在保鲜盒里装好,放进冰箱,当做一周的自制预制菜,在之后一周的早上出门上班带上,中午微波炉盯一下,当做午饭,而米饭通常我会只准备两天的,之后要带饭在晚上煮一下。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午饭难题,又无须点外卖,同时又吃得比较干净。至于为什么是四份,而不是五份,则是因为一周总有那么一些特殊情况要外出,给自己留下一些不浪费的余地。如果多出来的,有时晚上在家微波炉热也是一样的。
而晚餐就没有这么固定了,要么在家煮面条,要么准备一些粗粮,特别懒则会用泡面对付一下。
吃自制预制菜的日子,是很幸福的,当然更幸福的是一些同事,每天早上有妈妈做的饭菜带过来。
不过,这终究是一些向生活妥协后的幸福。如果可以,谁不想好好吃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家好好做顿饭,吃顿饭,成了特别特别奢侈的事情。点外卖、下馆子的机会则多了很多。食品工业与标准化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预制菜摆上了餐桌,没有厨师的中央厨房照顾着很多人的胃。
人的味蕾是很挑的,预制菜的被调味料浸透的味道,冰鲜肉类那散散的、粗粗的口感,洗净后放久了蔬菜,尝一口就能尝出来。人的味蕾又是很随便的,容易糊弄的,匆忙的时候,吃一口饭敲几个字,糠咽菜也吃得下,也不管什么预制菜,什么机器人炒菜,只要符合食品安全,不吃坏肚子就可以。
而人的胃也格外坚强,只要不是有毒的,哪怕火锅烧烤麻辣烫吃坏肚子,跑几趟厕所,第二天又能生龙活虎。
越来越多的预制菜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平常点外卖,半个小时能送到的多半是预制的。外出吃快餐,能够快速出餐口味品质有保证的,多半是预制的。甚至外出吃宴席,宴席上的点心也多半是预制的。
周末在家做饭,买了一份预制包装的扣肉,蒸了以后,我与家属各自尝了一口就倒掉了,因酱油味太重。
当然不否认有人说的,预制菜比手工菜更安全卫生,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但也不能否认,预制菜缺了烟火气。那些从火上烹饪而成的菜,带着厨师几十年的匠心技艺,或带着一份家人的用心。一道菜,火候差一点,调料差一点,味道千差万别。而这份差别,则恰恰是一份舌尖上的美妙探寻。
当单调乏味的工业逻辑,代替了这份因人的不同,而产生的美妙差别,那么品尝这工业逻辑下的食品的我们,也便成了单调乏味的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