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管窥效应给你带来高额回报

写在最前:

认知到位是所有改变的前提。


复盘一个两年前的个人策略,如何避免所有事情都拖到deadline才开始做。问题不是一个好问题,但解决方案的灵感来自于一本书【稀缺】。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期末考试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工作一直拖到要交付前才开始做,开会2个小时前1.5个小时都不知道在干嘛。最终,大部分事情都要等到deadline临近才能好好开始,但往往时间又不是很够用,做出来的东西不尽如人意,然后感慨要是早点开始,或者再给我点时间会做的比这个好很多。

1、稀缺、专注红利与管窥

稀缺,是一种很强的被动技能,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会迫使人做出选择,将所有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2、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

专注红利,由稀缺引发的正向产物,各种稀缺都会产生专注红利。比如,牙膏快用完了就不会一下挤出特别多,好吃的剩下最后几个就会仔细品尝等等。专注红利的特点在于:

1、可以自动将干扰和诱惑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专注于凭一己之力做到难以做成的事情。

2、专注红利不会因为佯装稀缺而产生。

管窥,由稀缺引发的负向产物,指的是通过管子大小的孔洞来看待事物,很类似咱们常说的管中窥豹,其特点在于:

1、专注于某一事物会使我们忽略其他事物。

2、管窥使得我们很难谨慎的权衡得失利弊。

因此,我们知道了稀缺(本文多指时间的稀缺),可以帮助我们更为高效的做出判断和执行,但也要因此而付出代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事情都喜欢拖到deadline才能开始做,同时想要通过假想一个deadline来提前完成任务是很难的。

2、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前开始做

这个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提前开始做,二是有没有必要提前开始做。

最开始的时候,我希望的解法是尽早开始,因为我比较讨厌deadline临近那种压迫感,以及被人各种催的状态。所以我尽可能的给每件事留足够的时间并提醒自己尽早开始。可实际尝试下来的感受是,效率太低了,经常是花了2个小时做到80分,还不如就30分钟做到60分,不是因为做到60分就凑活能交差了,而是多得的20分不值得花90分钟。

所以对于我来说,可以提前开始做,但是不值得提前开始做。(让我声明一下边界,这个理论逻辑适合做落在紧急象限上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还是之前的逻辑,拉长尺度,尽早开始。)

3、提高专注红利还是减少管窥负担

既然决定了不提前开始做,那么问题就落在了,如果我还是想要做到80分,我是应该提高专注红利带来的收益,还是减少管窥效应带来的负担呢?

首先,我试了很长一段时间,确实,很难通过模拟deadline的形式来制造稀缺感,也就是说想要主动发动被动技能是不可行的。其次,我本身的第一性原理在于反脆弱,反脆弱的核心观点之一在于减小不确定性而不是增加确定性。

那么问题最终变成了:我就是要赶在deadline,享受专注红利带来的收益才开始做事,而且我还要做到80分,我可以做什么?

所以我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如何让我在形成管窥的时候,刚好可以管窥在最有效的一个位置上,以及如何扩大我的管窥边际。

复盘这两年所有的尝试,核心就两个点:

1、提炼自己的方法论和套路,就好像我们在【如何复盘才最有效】中提到了起手式一样,一些固定的解题思路,一些可以复用的成功地套路,通过复盘和反复练习可以内化到我们的日常习惯中去,从而在管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看见这些可以走的路子,从而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2、通过利他的行为强化核心认知,管窥效应带给我们的负担在于,在关键的时候想不到,想不起来。所以我们才需要反复的说,只有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容易忘,但一旦开始传授给了周围的人,在交流中反复强化,就没那么容易忘记了。

复盘这两年这个个人策略,断断续续的在摸索和执行,但总的来说和之前相比,效率还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是一直感慨首先需要认知到位了,才有可能能做出改变。


写在最后:

我相信社会越来越趋从于认知,也希望有一天能发现我现在认知到的一切都是错的,不希望你全盘接纳我的观点,但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挑战日更100天:30/100

PS: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笑落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