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给2岁的宝宝买了一堆积木,原本积木堆成的形状是一辆非常漂亮的车子,爱玩的她买回来分分钟将积木们拆开了,然后凭借之前教她堆积木的方法,她倒腾了半天,最终将积木堆积成了房子。
当将积木堆好后,她抱着“房子”跑到我面前,特别开心地说:“妈妈,妈妈,看,房子,房子。”
随后我接住勉强像房子的“房子”,很惊讶地说:“哇塞宝贝你真棒,会建房子啦!”她听完后,在那里蹦蹦跳跳转圈圈,特别开心!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的第一感受是啥?而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事物再好,但被动接受,没有自己参与进去而收获到的,带来的感受远远没有主动制作出来的更让人激动人心。
比如我闺女原本买的积木堆成的车子是特别漂亮的,但当时她只是喜欢,然后就买了,并没有说特别开心。到后来她自己堆成了不像房子的房子后,她表现出的那份激动,才真正体会到了幸福感。
而我们看电影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去看一部电影,抑或是被它的片名吸引,抑或是听到某些人说这电影蛮好看的,抑或是看到宣传海报好看等等。但真正你自己去看时,会发现并没有那么好看,于是扫兴而归......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在《如何写影评》中找到了答案,大概就是:一味被动接受,不主动出击,会一再降低你的幸福感。
《如何写影评》的作者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蒂莫西.J.科里根撰写的一部影评教程。科里根教授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著有《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电影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专著。
她在这本书中,讲了如何写出专业的影评。而我总结的是:看一场电影,如果不要让自己扫兴而归,而是每次都有所收获,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那就要做到主动出击。
而具体如何出击?有以下几招:
第一招:先主动去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
因为有一天其他老师有事,班上一下午的课都是我承包了,学生们说老师放一部电影给我们看吧,我寻思着也可以,但问他们看什么时,都说不知道。于是我就给他们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
看到最后,我班上有个学生说:“老师,看了两节课我啥都没看懂,就在听他们怎么练歌,听了一下午咿咿呀呀。”
听到这句话我瞬间觉得两节课太浪费了,更觉得失落,毕竟这部电影明明那么经典,学生却一点收获都没有。
而我后来想了下,学生不理解不是很正常,因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的,压根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写作背景,再加上电影中说的是英文,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去体会里面的老师马修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而我们自己看电影时,是不是也会经常看完一整部电影后,不知道在讲什么?然后铩羽而归,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或者说浪费时间和钱去看了个不知道在讲啥的电影。
上面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提前去对电影的背景做一些了解,以致看不懂,更别说去欣赏电影了。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看完一部电影后满足地说拍得还蛮好嘛,那就先主动去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
就像《实用性阅读指南》里面说的一句话:“明确目的,知道自己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再去阅读,这样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
一部电影会涉及非常多的专业知识,比如文学、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甚至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找准方向,个人觉得自己对哪一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兴趣,就往哪个方面集中注意力。那么在看电影时,就集中精力去了解你感兴趣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说,看电影何必这么大费周章,消遣地看完就好。我的理解是,与其花若干小时,粗浅的看完一部电影且收获甚微,不如像《奇特的一生》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那样,珍惜时间,在喜爱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并寻求效果。
发现一朵花美丽,和得知这朵花背后不为人知的成长历程相比,后者显然看待花朵的视角更加立体、客观、独立。能够离真相更近,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么?
第二招:带着功利性去看电影
《实用性阅读指南》中说:“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如果读一本书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实在是一种浪费。”
而我们看电影何尝不是呢?如果你说你爱看电影,但每次看完后不知道讲了什么,或者也没多大什么收获,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看过的那些电影,都成了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残渣,太没意思了!
所以,我们看电影,如果要有那种期待感,或者看完后有满满收获的幸福感,那就要带着功利性去看。
这里的带着功利性,是指哪怕电影中某个画面、某个句子、某个人物,对你产生影响,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那就是值得的!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创业,但却只是一个小小的员工,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此时你去看《当幸福来敲门》,里面讲的就是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地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那么看完后,你去学习电影主人公那种刻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靠自己努力一步步当上公司领导人物,之后辞职创业成功。那么,这部电影看的是不是非常值得?
当然,还有诸如励志电影、教育片、爱情片等,我们都带着功利性去看,看完后将电影中的一个部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给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情感中带来一些改变。那么,你会发现看电影的价值如此高!
第三招:写下观影感受
看完一部电影,并非要写一篇长篇大论的观后感,而是可以在手机上记录下自己看完后的感受,相当于跟自己心灵对话。
又或者,如果你是写作爱好者,可以写影评,然后发布出来跟大家分享,当别人看到你的影评后而喜欢上这部电影时,你会发现这种小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那么,如何写出一篇吸引人的、让自己成就感十足的影评呢?那就是:
1.保持敏感
柳青在《创业史》中说:“再没比恋爱的青年人敏感了,对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感受出来。”
写影评也需要如此,为什么有的人写文章总是能找到很多话题?就是因为敏感,敏感的人能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产生联想与总结。
比如,有个学生在电影《火之女》中观察到,整部影片没有一个单身男人,还有在这部黑白片的中间部分,有一场特别长的时装秀是彩色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法?它们仅仅是一个噱头吗?他以这两个特征为中心,写了一篇很独特的影评。
正如书中说:一个善于分析的观众必须养成习惯,即使是在两三秒钟的观看时间里,也能够抓住影片中的关键时刻、形式或者影像。
所以,我们如果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一部电影,我们就会时不时迸发出一些特别好的灵感。往往这些灵感都能成为很好的、跟别人有共同话题的点子。
2.随时记录感受
上面的保持敏感,就是相当于确立了写影评的主题,但还需要有观点去证明自己的主题。
所以,正如《如何写影评》中作者说的:“如果你试图理清你的观点,那么在阅读时,应怀抱开放且洞察敏锐的态度,既能批判你不赞成的观点,亦能接受其他意见。”
所以在观影时,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看完某个情节、某幅画面后,如果打动你了,就马上记录下来。之后在写作中直接写上。
作者说:“对于其他形式的娱乐,很难想到或者做到进行理性分析思考。写影评可以做到将享乐似的消费行为,变成精神上的消费。可以将娱乐上升到和阅读差不多的精神享受高度。”
所以,看完一部电影后,写下影评,可以大大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毕竟当我们可以思考和精确表达出电影给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和电影之间的产生的特殊感受的原因才更清晰。
总之,我们看一部电影之前肯定是对电影有所期待的,但很多人看完电影后发现带来的感受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一次次过后电影给自己的幸福感不断降低。
但学会在看电影前了解该电影的相关知识,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点,去电影中找答案,然后在观看的过程中写下瞬间感动你的地方,之后整理成一篇文章跟别人共享。或者将电影中的某些内容变为自己的,让自己的生活带来改变,这些都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这本书讲述了修一爷爷(1925年生人)退休后,和爱妻英子奶奶(1928年生人),在郊外建造房屋和菜园,过得特别特别幸福。
但幸福之一,就是修一爷爷喜欢记录生活,他说:“留下记录,是为了温故而知新,总结过去的经验,为明天的新工作做好准备。在记录里添上些插画,回首过去时会更有乐趣吧。”
为此,无论我们是看书也好,还是看电影也罢,为了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我们都要学会主动出击去记录下来,而不是被动接受。如此一来,当翻开那一篇篇记录,会发现哪里都是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