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是“丧文化”的新标签
跟“网抑云”“打工人”“社畜”等网络热梗类似,emo只是年轻人“丧文化”大背景下的又一标签。
面对着学校的学业压力,社会的工作压力,无处不在的同辈压力,以及高昂的房价,越来越窄的上升通道,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我们变得疲于应对,生活好像一直都在推着我们往前走。
年轻人一边焦虑一边自嘲,嘴上说着彻底躺平,内心却又涌动着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与期待,当“躺平”说服不了内心的“不甘”,现实问题仍没解决的无力感袭来,emo就如期而至了。
2、在“内卷”盛行的今天,emo是年轻人的短暂喘息
无论是象牙塔还是现实社会,“内卷”已经无处不在。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展开无限的竞争,结果就是无数年轻人都在这种恶性竞争中被严重内耗。
在这场功利争夺的战役中,只有少数人能真正获得有限的资源,而很大一部分人在徒劳追赶的过程中身心俱疲,到头来任务量增加了、睡眠时间减少了,却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
尽管如此,几乎没有人可以抵挡“少数”的诱惑,在“内卷”的大军里,年轻人依旧前赴后继。被“卷”得喘不过气时,只能无奈地emo片刻,但也不敢过多停留。
3、emo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孤独的缩影
里尔克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常态。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去逛展、一个人在职场摸爬滚打……
也许白天的忙碌可以营造充实的幻象,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味一天的酸甜苦辣,好友列表不断上滑,可又能找到多少可以分享的朋友呢?
昔日的挚友渐行渐远,都在为各自的前程奔忙,生活没有了交集;而现在的社交越来越浮于表面,缺乏信任,不会有过多的深入交流。最后好像找谁分享都不合适,满腔的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就只好默默发一条emo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