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这本借来的《门孔》,被我掂过来,掂过去。下班了,留在单位,不舍得,所以掂回家看,早上要上班了,留家里,不舍得,所以掂到学校看。一本书能够这样让我痴迷,除了前段时间看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接着就是这本。需要,真的是内心需要。
根本不敢不会也写不了关于他——余秋雨的什么日志,随想。仿佛在一个大人物面前,自己一张嘴将立即映衬得自己多么多么渺小,所以沉默才是最明智,沉默也是最最顶礼的膜拜。
一路走来,只喜欢过,欣赏过比如冯小刚,白岩松,汪峰,廖昌永,吴碧霞等主持人或歌唱家,买过他们的书却绝没有崇拜过谁谁。崇拜,只有一人,心中永远无法忘却的,骨子里摘不去的,任何时候读他的文字都肃然起敬、使灵魂驻足的一个为文化而生的大家,学者,老师。
最早听说这个名字是在高三的寝室里吧!靳惠娜同学讲起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惊叹,我们愤怒,那是第一次我认识文化,文明,但随着高考那篇文章那个名字很快只是封存在了我的记忆里。
接下来就是15年前了呀,晚上从图书馆出来,大茹我俩美餐一顿似的,一脸满足陶醉的样子,我们像是跳跃着走在路灯下,刚开始都不说话,都在回味,接着是我感叹了一句真博大精深呀!那时候嘴里没词儿,一张嘴就是这个了,我讲了毕淑敏写的《祖母绿》,大茹听后显然不苟同的样子,博大精深?她是反问的。接着她讲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一比,我还说什么呢?只在心里默默赞同,嗯嗯,这才是博大精深。
接下来《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和《山居笔记》等伴我度过了大学无数个孤独苦闷的日子。对于作者口中的这几本“大散文”,理性,深刻,也沉重,我当时又读懂多少呢?整体的思想及大学术问题我应该是压根没懂的,只记得我会反复默诵句子,里面有太多的排比句,太多一个个精确而富有深意的词汇,那几本书其实是啃下来的。
十多年前青歌赛上余老师的点评可以说毕生难忘。当时可以说是全民都喜爱的节目啊!又有多少人直接撂出看青歌赛其实是看余秋雨点评的!他娓娓道来,一句一句环环相扣,平静,素朴,最后又在观众不觉然间使整个点评上升到一个伦理的高度,而且是那么让人接受,发人反省,拍手叫绝!
多少年过去,他讲话的样子,声音,始终在我心中。永不磨灭。那天在办公室人们提起,1946年出生,掐指一算,他已古稀老人!
[img]http://b274.photo.store.qq.com/psb?/1a4b3f00-e368-4b28-b6b4-d6219fdc9418/ekgrcEx54SAYmdYQEtSeVXvlDUZ6cZb09f3xgTe63mM!/b/dBIBAAAAAAAA&ek=1&kp=1&pt=0&bo=OASgBQAAAAAREL4!&tl=7&su=0174187809&vuin=150401045&tm=1529758800#sce=63-1-1&rf=v1_and_qz_7.8.1_288_oppo_a-2-9[/img]
如今再见到他,他的照片,真真的已经是一个亲切的老者仪态!《门孔》一一记述了谢晋,巴金,黄佐临,星云大师等大师大艺术家,专门立一本书,可见他们在作者心中在整个文化艺术界的地位与贡献。当然,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难得的人格魅力和文化、艺术气质。
书的后半部写了自己的母亲,妻子,以及为文化而活过的毕生,大事件,大感悟,凄凉,冷寂却充满着慈悲。多篇都提到了辉煌成就后遭受的难解之困,字里行间流露有压抑与愤慨,有绝望有悲伤,但最终都是乐观与释然。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每一次的提及应该都是痛,虽然不举拳头,但内心的憎恶与冷峻还是有的。所以他感激每一个发出正义呼喊的许相识许不相识的人。
来自亲身经历的冷冽彻悟,他已经生无可恋,不想再来这个世界一次了!所以才有《单程孤舟》。
最后的《单程孤舟》,让我的心揪在一起,那份孤独和悲壮太让人心疼,就像他说的巴金的忧郁气质,孤独始终是他的气质。而我也仿佛明白了属于自己的内在气质,那样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经历孤独的沉淀又如何而来呢?
只有此生,只有单程,只有孤舟,只有两人,作者用具体的五个方面论证了自己此生幸福。书的结尾是一个幸福的结尾,让人好安慰。
在关闭的大门上找到一个门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无休无止地坚持。
余秋雨,就是我的门孔。我由此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