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躺在妈妈的怀抱,幸福到处找;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最朴实无华的话语,唱出了无数人的泪水。
如果问,世上的情感,什么最真挚,最长久,最深沉?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
《带我回家》写的是两代女人的成长故事, 作者乔安娜•古德曼用女性作家温润的笔触,展现了一个发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 的真实故事。麦琪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女儿,24年后终于找到。女儿艾洛蒂生下来就被送到孤儿院,又被当做精神病人受到非人对待,小小的她内心坚定地相信,妈妈在找她,会带她回家。小说从1950年开始,历经20多年,一个家庭两代人,在现实政治背景下命运跌宕起伏,最终圆满,这是一部父母之爱子的史诗之作。
麦琪十六岁时爱上了邻居男孩加布里埃尔,并怀孕。这个男孩出身农民,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微,父母认为女儿跟着他是不会幸福的,强制把俩人分开。麦琪早产生下女儿,父母也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处理掉了:找专门做这个生意的人,把孩子送给那些不能生育的家庭抚养。这一切行为背后只是源于父母不想麦琪因为这个孩子毁掉一生。
“这会毁了你们家的名声。”德达(麦琪姨妈)温柔的说,“虽然你的母亲已经不是天主教徒了,可她还是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而且,你父亲在镇上也是有名望的人”
“我能在她被送走之前再看她一眼吗?”麦琪疲惫不堪地哀求。
“太迟了,”母亲语气温和下来,说道,“她已经被送走了。她不属于你,麦琪。她从来没有属于过你。”
年轻的麦琪并没有因为家人的安排就顺波逐流,毫无主见。她在内心暗暗发誓:
我一定要找到你!我会把你要回来,弥补一切过错。
麦琪在经历结婚,离婚,又和自己初恋走到一起,并再次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却没有停止寻找女儿。她去找当年经手办理孩子寄养的律师,去到当年孩子有可能被送去的孤儿院,辗转知道孩子们都被转送精神病院,因为当时政府给与精神病院的补贴要比孤儿院补贴高很多,这些丧尽天良利益熏心的人,强制把正常的孩子都当做精神病,智力低下的患儿来对待。麦琪找过去后,一个嬷嬷却狠心告诉她女儿已经死掉了。麦琪坚决不相信,不放弃寻找女儿,持续不断地给政府写信,要求追查女儿的下落。
麦琪陆续有了两个孩子,但是没有改变她寻找女儿的决心。无论是哪个孩子,都代替不了被抛弃的艾洛蒂。麦琪无论何时想起,都觉得对不住女儿。
《带我回家》这本小说中,除了麦琪对女儿真挚又充满愧疚的爱,不停地在寻找下落不明的女儿。还有一位父亲也在深沉地爱着自己的女儿,麦琪爸爸对麦琪的爱。
父亲爱女儿,不像麦琪这个妈妈对女儿的爱坦然展露,这份父爱更多是背后默默地付出,表面上却看似毫不在意。
麦琪质问爸爸,当初,妈妈和加布里埃尔一样出身贫寒,爸爸还是义无反顾追求她,现在为什么千方百计阻止自己?爸爸说:
这不是一回事,你的母亲不需要挣钱养家。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打发了麦琪所有的愤怒和不满,这就是父爱的深沉。他不想女儿将来生活贫苦,不想女儿吃苦受罪,他想要女儿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最终他也是这么做的,为女儿选择了一个银行家丈夫,麦琪在物质上生活非常完美。
得了癌症的父亲,临终前拉着麦琪的手说:
我要为你孩子的事情道歉。我骗你只是不想让你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我们之所以决定让那个孩子被领养是为了保护你的未来,麦琪。
我给她取了你喜欢的名字,艾洛蒂
父亲走了,把自己最钟爱的种子店留给了麦琪来接手经营。
幸运的是,麦琪在某一个早晨接到一个改变命运的电话,艾洛蒂打过来确认丢失女儿的消息,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那个丢失的孩子和自己的经历很相似。
24年后,艾洛蒂也有了一个可爱女儿后,这对苦命的母女终于相见了。一切源于报纸上那则刊登了很多年的寻人启事。
麦琪问了身边很多亲人,是谁刊登的寻人启事,大家都不知道。麦琪到报社询问,得知是一个叫彼得的人一直在刊登,是她的弟弟。
彼得告诉她,这是父亲的遗愿,嘱咐他要持续不断地刊登下去,直到麦琪和自己的女儿团聚。
这就是父爱,他不想女儿受苦受累,也会默默帮助女儿达成心愿,父爱深沉又不彰显,只是默默付出。
马克思说: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
《带我回家》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无论哪个国界,无论什么年代,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最深沉,最真挚,最持久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