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四 1月5日 持续分享第176天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位妈妈家里来了两名客人,并且留宿。第二天清早,她五岁的儿子,六点钟便起了床,拿着雨伞敲二楼的地板。“呯、呯、呯……”搞得妈妈心烦意乱,显然,这会影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休息。慢慢想了想去了二楼,对孩子说:“我想你一定觉得敲地板很有趣,但你能不能改敲沙发呢?因为我想让我的客人睡到自然醒。”孩子看了一眼妈妈说:“可是我敲地板又不会把自己吵醒,”“但我还是决定既不敲地板,也不敲沙发了,因为我想满足您的需要。”很多母亲听完后觉得诧异,为什么我的孩子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呢?也许他最多会说,我又不会把自己吵醒。
有人分析说: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像那个妈妈那样说话。常常我们更多的表达方式可能是“你干嘛大清早就敲得砰砰乱响,这样会把客人吵醒的,你现在马上不要敲了”,这样的表达,所以让孩子不能接受。也许这算一方面的原因,但一定不是主要原因。不然我们可以实验一下,当下一次孩子有类似举动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套路”他,看看孩子有没有符合我们期待的表现呢?想必答案很让人失望的。
那么为什么这位母亲这样做就有效呢?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基于他们良好的母子关系,母亲真诚的表达才能让孩子去满足他的需要。
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场景。同样一句话,a嘴里说出来,我们就比较信服;从b嘴里听到则咋听咋逆耳。人与人之间,就像两座独立的冰山,冰山之上外显的行为,或许仅仅占到1/10左右,如果我们忽略了冰山底层的链接,只在行为上去改变,往往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永远需要记住:关系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要想改变,必先建立深层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