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效阅读的第三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
等人、排队、无聊的会议室......在这些碎片时间场景中,你都在做什么?极简精读理念的践行者会用它来“查作者”。
要完成对作者的好奇心,把作者当做要“招聘”的“员工”,在读书上花的时间,也是花出去的财富,所以在读书前要看“员工简历”。
——李源
这是第一天学习中提到的“步骤三”之二,明确自己需求领域后,要做的事。
who——查谁?基于前面步骤,你已选定的某本书的作者。
how——怎么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书评等查。
what——查什么?查他的“五位一体信息”:1.生活教育职业背景;2.师承及队友;3.对手;4.核心观点;5.主要著作。
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判断你选定的那本书值不值得读。如果值得读,那么当你在这种情况下翻开那本书时,你就是去赴约—赴一个老朋友的深谈之约了。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的小建议
1.用休息的时间来完成对作者信息的检索
2.用坐地铁或者坐飞机的时间来阅读相关文章或听音频
3.利用聊天的时间咨询专家
最早知道保罗·艾克曼,来源于一部美剧《Lie to me》。主人公卡尔·莱特曼是世界顶尖的测谎专家,能从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寻找到真相。当某人耸肩、摆手或撅起下嘴唇时,卡尔·莱特曼就知道他在撒谎。通过面部表情,他能读出别人的想法--无论是深藏的憎恨,还是诱惑,甚至是嫉妒。他不仅仅能知道你在撒谎,而且知道你为什么撒谎。我看过这部剧以后,当即就对主人公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了解到,电视剧的原型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于是就买了他的著作来读。但正如老师说的那样,书毕竟没有电视剧好看。于是美剧刷了一集又一集,书,草草的翻阅了一下,就束之高阁了,并没有记住多少内容。
今天重新拿起《心理学家的读脸术—解读微表情之下的人际交往情绪密码》,竟然发现跟新的一样,除了能想起来主要内容讲了惊讶、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高兴的面部表现形式之外,我记不住其他任何内容。当然也忘记了怎么分辨。罢了,那就重新开始。
本书的好处在于每章都有姜振宇的导读。作为国内研究“微反应”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应激反应研究小组负责人,他的导读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读对章节的精华部分做一个概括的总结,可以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章节内容。
当然,我并不指望读几本书就能对表情的分辨无往而不利,进而成为测谎专家,毕竟人类的面部表情转瞬即逝,很难捕捉。书中提到,受过表情训练的人准确率是57%,没受过的是54%,经过微表情训练的专业人士也只有少部分人员的正确率超过70%。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本书旨在达成下列目标:让你开始注意到一些你总在做,而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的事;告诉你什么细节是你可能根本不会留意的;指出你什么地方出现了误解,并告诉你如何修正;……教会你如何更加了解自身,了解你自己的面部表情是否与众不同。”看完书之后,做到自知就很了不起了。知人,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练习,甚至是专业的指导。毕竟作者在这个领域研究了三四十年的时间。
讲真,翻了一下书之后。我又想去刷《Lie to me》了。我只能安慰自己,不是队友无能,而是对手太强大。毕竟要对抗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实属不易。让习惯从学习区进入舒适区也是需要练习的,那就从现在开始操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