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魂断阿寒》心绪万千,原本在冬天的暖炉边昏昏欲睡,却恐惧睡眠令人忘记所思所想的一切,冲家里的速溶咖啡想打起精神,结果失手放多糖后原来的思路就没那么清晰了,不过还是想尽力尝试一下。
最近也看了《蓝色时期》,对创作者的故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先想谈谈这方面。纯子这个人物有原型让遇见这个故事的读者不禁去思考更多东西,而不仅仅只当作一个故事去看待,怎么说呢,更加神秘?更加充满悲剧色彩?虽然明知道作者和作中讲述人的世界观层层叠加表达出的和原本的样子大相径庭,可不正是这种充满差异的理解构成了整个故事吗?正因为人与人不能够完完全全地相互理解,才会产生美,才会产生悲剧啊。或者这真的能说成是悲剧吗,只是人生命运偶然的选择罢了。
前段时间看到林奕含的采访,她说“文字那样美好”,说对李老师的爱,说胡兰成,想到这里我就不禁要哭出来。文字确确实实是美的,美到那样有欺骗性。能说创造那些文字的人不坦诚吗?并不是,如果真的不坦诚就不会写出那样的东西了,在那一刻,感受是真实的。但可能跳出那里又变成别的样子了。阿寒的主人公——或者该说这本书的笔者呢——试图去分析纯子做出这些事的原因,纯子做那些事的时候真的是抱着什么念头去的吗?纵观全局她是一个谜团,仿佛无迹可寻,但她在每个面那里又如此坦诚。她冷静地观察,凭喜好和意愿去欺骗,想吻则吻,想玩弄则玩弄,想告别则告别,在站台上舍不得就追着火车大哭,想结束生命便结束了。说她只爱自己也没错,因为太肆意了,鲜活地把世界玩弄于股掌中。世间的人想这么做往往有顾虑,该说她没有顾虑吗,也不对,只能说她的顾虑和世间人不同。
还羡慕的一点大概是笔者的坦诚了吧,所有的描述都不疾不徐、井井有条,读整个故事像是读社会派推理小说那样缓缓揭开反转谜团。结局给人越深的印象就越容易忘记最开始的情节,忘记最开始是多么青涩、多么热烈。整本书最感动我的几句话是姐姐兰子章节里这样的一段对话: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因为他写得实在太好了,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不是太可惜了吗?”
“可如果被别人捡到了怎么办?”
“是他写给我的,这只能说明是他喜欢我,所以无所谓啦。而且他太优秀了,我就是想让他着点儿急。”
//说好只写40分钟的,回头再接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