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女性》的女主人公米拉小时候夏天不喜欢穿衣服,母亲在她脖子上面拴了根绳子,绳子很长,米拉依然可以在家里自由活动。慢慢的,米拉改掉了不爱穿衣服的毛病,绳子也被取下了,但无形的绳子紧紧套牢了她的精神,让她认为用绳子画出的圆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种束缚伴随着她的恋爱,婚姻甚至大半辈子。这里的绳子就像是父母给孩子定的虽然看似“权威”但却不一定正确的规则。孩子就这样无意识地生活在了这种规则。
看着邻居家的小姐姐带着年幼的女儿,女儿跟在妈妈身边十分乖巧,突然想到,小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心情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孩子对于社会的认知也来源于父母。其实这也类似于驯化,父母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孩子,孩子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甚至很多东西变成了约束孩子的标准。
爸爸问表弟有没有得奖状,我阻止了爸爸的询问,因为我不想让爸爸给表弟形成一种奖状是评价一个人标准的错误概念。孩子们没有标准,他们会把大人的标准当做标准。当父母说孩子笨,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笨,当父母没这样的孩子,孩子真的会觉得父母讨厌自己,当孩子没考好,批评孩子,孩子会认为父母的爱会因为成绩的高低而产生差异。
我也尝试过剪断那根绳子。在高中前和爸妈关系比较紧张,有一次我一生气,躲在了衣柜里,半天不吭声,即使他们喊破了嗓子,我也没有出来。还有一次和爸爸吵架,气得爸爸破门而入,于是他们的卧室门上永远留下了一个补丁。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是却不知道错在于谁?
高中开始读一些有关心理的书,开始接触父母以外的标准和思考方式,从别人的视角反思到父母对我教育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情绪化,缺乏有效沟通,我也开始把这些认识讲给父母听。当他们批评我的时候,我不是指出我没有错,而是指出他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我把原因讲给父母听,父母也觉得有点道理,接受了我和他们协商出来的方法。慢慢地,我们的关系改善了很多。有了问题,他们也成了我很好的倾听对象。现在我们的关系依然很好,我有问题就会找他们商量,他们不懂的时候就相信我,让我自己做主。
还有一件事,小时候妈妈无意中给我灌输的理念是,如果做不好,就不要做。记得哥哥姐姐打羽毛球,他们邀我一起玩,妈妈在一边说:“她不会,就不要让她玩了。”听了妈妈的话,我玩的兴致也降到了冰点。这种无意识也确实让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敢去做,如果觉得自己会失败,我也不会去做。意识到这个缺陷是大学里,看书时,看到“表现型人格”(为了讨好人而去做事的性格)的危害,才隐约意识到妈妈给我灌输的是一种不太好的理念。所以后来每次妈妈对我说,你菜切得不好,你把厨房弄得很脏,还是我来吧,我就会和她说,我还是要试,我需要一个尝试的过程,否则我永远也不会。
北大博士王猛拉黑父母,12年未曾回家过年,只因他觉得自己生活中的不顺皆来自于父母对自己从小的“过度关爱”,因为这些限制了他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虽然父母确实有错,但是王猛自己也做的不太好。父母在他脖子上拴住的无形的绳子一直束缚着他,即使是高考结束后,他有能力剪掉绳子,却依然没有剪断,精神上依旧依赖着那根绳子。没有主动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没有开始学习怎么和别人交朋友,反而怪罪于父母拴着他。
成年后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可以通过自己在外与人沟通,看书,见人以后,明白自己想要和爸妈怎样的沟通方式!哪里有缺陷,就去弥补。翻旧账于事无补,责怪父母也毫无意义。其实,父母也是无心之失,他们只是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送给了我们,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观念不对,会对我们造成危害,他们一定会立刻改正,毕竟他们是世界上最不想伤害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