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不止一个人感慨朋友圈评论增加发图功能就好了。于是我陷入了思考:
如果朋友圈评论可以发图会怎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
于是我在朋友圈发了个“帖子”,问大家对于朋友圈评论发图功能的看法,回复中有很大一部分表明支持或期待的态度。
我和有此需求的朋友们聊了一些想法,总结出的需求场景有这么一些:
1、当别人发了一条状态,你想回复图片可以做到但是文字无法做到的内容;
2、你发了条状态,别人在回复中求照片或者更多的图,这时候你只能再发一条状态。
举个例子
可以看到,如果用文字回复,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当然有人会说可以私聊啊,但是回复状态和私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回复状态仍然具有公开性,可以被其他人看见(例如评论中整整齐齐的队形),而私聊具有私密性,其他人是不知道这个内容的(例如我们可以私下py一下)。
但是,用户所期待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试想一个场景,如果朋友圈评论可以发图片了,A发了一条带图片的状态,B、C、D在状态下回复了带图片的评论,而B、C、D的评论都很精彩,导致其他人对B、C、D的回复有很多,甚至超过了A状态的直接回复量。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
A发布的状态本身被忽略了,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评论上。
这无疑会让朋友圈向论坛方向发展。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下朋友圈的定位。
1、我们在浏览朋友圈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折叠,所有状态和评论都平铺下来,也没有进入一条状态的层级。
2、A发了一条状态,B、C都评论了,但是B、C不是好友,所以看不到对方在状态下的评论。
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界面和交互。但是透过显性的界面和交互,我们还要看到隐形的品牌和心智。
总结起来,朋友圈通过这种简洁、扁平的界面和交互,弱化评论之间的联系,只为了强调一个核心——用户发布的状态。
朋友圈的定位应该是在一个群组内发布状态,获取好友对你的反馈。这个状态可能是自己的生活小事,可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可能是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也可能是寻求安慰和鼓励。
每一个状态都像一次群聊,只是这次群聊的核心是你自己。你可以收获你想要的情感反馈——赞美、祝福、羡慕、支持、鼓励、关心、安慰、甚至是批评,也可以收获信息反馈,或者只是单纯地想发一条状态。
而刷朋友圈的人,看到主要内容也是朋友发布的状态,参与进去,同样也是一种正面的情感体验。
这确实应证了腾讯“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
设计应该围绕核心的理念而进行。违背了这个初衷,产品就可能在将来变得面目全非。
如果朋友圈评论可以发图片,那么势必会增加评论的关注点而削弱状态本身的关注点,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引发评论大于状态的情况,例如出现评论区斗图大赛。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脱离了用户发布的状态这一核心,导致内容的冗杂。
而这些都会表现在显性的界面和交互上。
朋友圈的结构是简洁、扁平的,一旦内容多起来,这种平铺结构将难以承载大量的图片评论信息,而增加层级和折叠更是将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不可取。
而实际中,这种改动还会造成垃圾信息增加、用户流量成本增加、不良信息传播等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综合考虑之后,朋友圈评论不应该增加发图片功能。
那么这些需求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真实的,却不是本质的。
然而有这些需求的同学都有一些共同点:
微博用户
性格外向
90-95年出生(当然和我的调查样本也有关)
女孩子(可能女孩子更喜用表情包?)
尽管调查数量少,而且不怎么严密,但是还是能看出一些规律。
在微博图片评论功能出来之前,少有这个需求。在这之后,由于微博的习惯,所以也想在朋友圈增加图片评论的功能。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近视了,配了副眼镜老是下滑,于是养成了做什么事之前先推一下眼镜的习惯。多年后我的眼镜打篮球时都不会滑落了,可是这个习惯被完好无整地保留至今。
回到朋友圈评论发图片的功能,这个因习惯而产生的需求,并不是最本质的需求。因为能习惯评论发图片,也能习惯评论不能发图片。尽管有些时候评论不能发图片有些遗憾,但是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就会有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需求的核心,是直接地和人交流。
说到这里突然想扯点野棉花。
Twitter早期是不能发图片的,只能发文字。后来随着智能手机(尤其是iPhone)的普及,手机拍照和图片分享的需求越来越高,Instagram顺势而为,成功地满足了这一需求,得以积累起一批铁杆粉丝。这里的需求就是非常本质的需求。
最后,一点感想
这让我想到了二战中的一个故事。
当时一架飞机的制造成本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飞机如果在战争中损毁,那么相应的损失也会非常大……
而当时的美国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在几次惨痛的损毁事件以后,为了减小整体损失,他们准备花钱给飞机的一些位置打造装甲!
于是,他们把参加过战争飞回来的飞机,做了仔细的研究,在统计调查以后,准备把保护措施给那些机身弹孔最密集的部位装上...
不过,这个举措,还没开始就被制止了。因为在实施之前,各类专家纷纷发言表示提醒:
装装甲可以,但你们装错地方了啊...
装错地方?弹孔最密集的地方装装甲,这难道不合理吗?或许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都是这个疑问。
但统计专家们的说法,也很值得深思:
装甲应该装在没有弹孔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被打中的飞机,都飞不回来了呀...
遇到一个问题,应该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探究其本质。如果留于表面不深入思考,就容易犯错误。且行且思考,希望在今后的路上多一些沉淀,多一分收获。
最后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