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从五月中旬开始,我每天都在不间断地阅读起码一小时的书。
至今大概历时一个半月,不知不觉已陆续阅读完11本书,其中大部分属于实用型书籍,小部分为名著,小说。
一开始是摸不着方向地在阅读,从选几本感兴趣的书开始,到逐渐习惯于每天花一小时用来阅读,随之输出观书后的总结与反思,也是衡量自己到底只是看完还是有所吸收的一项评估过程。
这一次持续阅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过去的自己其实并不会读书。当这个评价第一次浮现在脑海中时,真心感到十分可怕,若从幼儿园算起直至大学,接受了近二十年教育的自己,竟然不会读书?!
可要是问问自己,过去看过什么书,什么书让自己印象深刻,简单复述印象深刻之处是什么,却真真是脑子一片空白,甚至有种看过的书都白读的痛惜感。
持有一股认真劲儿主动学习也不见得能有太多收获,那么问题出现在哪儿?
很庆幸在这次感兴趣的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阅读的思维系统。
做任何事都是有章法可循,过去常见一些教学习方法论的书,可归根到底还是术法,思维不到位,术法的发挥也是有限的。
譬如在学校念书时,有人掌握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别人怎么也学不来,从而被定义ta就是很聪明,自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又或者幸运的话,能够得到一些ta分享的学习心得与工具,然后自顾自地循着老样子再增加新东西去学习,但进步空间终归是有限的,因为其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
根深蒂固的东西很难被改变,这一点不需要否认。继续回到在学校念书的场景里,只要原本自己能达到的水平是可接受的,那么改变是锦上添花,不改变也不会伤筋动骨,你觉得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呢?
读书也是一个道理。只要学会了识字,解意,再通过在学校学语文的锻炼,基本都能达到基础阅读的水平,这一阶段可以贯穿至高中。
同时,这应该也是不少人停留于此,不再提升阅读层次的阶段。想想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袭来,浮躁且得不到安宁的内心,也成为我们难以关注和提升阅读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的目的是在于获取资讯,而非为了攻克那些我们看不懂的内容,但恰恰是那些从看不懂到看得懂的过程,才是提升我们阅读层次的机会。
上大学时,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开始写论文,怎么写?第一次浏览中国知网,看到知网上发表的论文只觉着头皮发麻,下意识地逃避不想看,似乎也看不懂,但被学业任务逼着还是得硬着头皮看,最后云里雾里模仿别人的论文来写,学到了形,却没学会神。
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看书依旧看了就忘,忘了也不想再看,完全跟随着书中内容的引导,变成了为了看而看。带着目的去阅读一本书,有人批判这是功利性行为,书有用无用,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评价得了的。
现在,对于这样的观点,我的想法是,这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书。对于实用型书籍,就应该是带着所谓功利性目的去阅读,期待能够在想要答案的领域得到新知,从而根据新知去实践。而对于思哲类,文学作品,这类以观察、经验、感受为主体的书籍,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甚至超乎作者的思考范围,这都是我们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不论目的功利与否,我们阅读完一本书,能够知道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关于主题的想法如何阐述与支撑,是否有其道理,对此我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已是具备了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应具备的素养,即使最后评价一本书不值一读,那么根据书中内容找到不值一读的点,也让我们从这本书中完善了自己对应领域的思考。
写到这,我突然感到阅读一本书是需要方法论的。如何效率地从一本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书中找到这些重要内容,而不是从别人整理好的干货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几分钟带你读懂一本书之类的音频或文字,让我们逐渐丧失了阅读书籍的耐心。
这时候,检视阅读要登场了,也就是强调时间,规定任务。每本想要阅读的书,可以略读式粗读,先保证通读全书,同样是上述的流程处理,但不需要很精细,掌握大概即可,这是判断一本书需要我们更仔细地阅读还是不想阅读的主要方式。
这个过程,对于实用型书籍,我们可以使用“便签学习法”来辅助完成。分成三类便签:第一类便签,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书中的关键信息;第二类便签,根据第一类便签描述自己相关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经验皆可);第三类便签,接下来我的目标与行动。
通过书中信息与自身的紧密关联,从而提供思考与解决方向,一方面确定这本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另一方面确定我们还需要从其他哪些方面解决什么问题。
阅读一定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也终将消散在时间的长河里,不留下一丝痕迹。书到用时方恨少,错的从来不是书,而是不会阅读的自己。
相关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这样读书就够了》赵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