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悦考得怎么样啊?”刚把孙子明明送进教室,明明奶奶扭头就问旁边坐着玩儿手机的悦悦爸。
这不,刚结束的期末考试出成绩了,课外班门口,家长见面打招呼的话题就围着这个展开。
“还不错吧,90多分,一门95,一门96。明明怎么样?考得挺好吧?”悦悦爸回答后,礼尚往来地问了一句。
“考得不好,被他妈妈打电话骂了半个小时,没考到100分,一门98,一门99。”
气氛顿时尴尬起来:明明没考到100分,明明家人就说“考得不好”,可悦悦比明明还少几分,悦悦爸还觉得不错。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深谙“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兵法的明明奶奶,可进可退,悦悦爸要是说悦悦是双百分,她十有八九就闭嘴不吱声了,可偏偏给了她显摆的机会,真是想睡觉恰好有人递了枕头。
“那都很好了啊,总不能要求每次都双百吧?就是大人去考,都不一定能保证做全对嘛!”
悦悦爸打着哈哈,结束了尬聊。
从大人面子上看,明明奶奶完胜悦悦爸。可要站在小朋友的角度看,悦悦和明明的幸福感与成绩一定不成正比,压力感肯定也截然不同,日常的家庭氛围必然也迥然有别。
记得朋友圈曾经流行过“不问小朋友考试成绩是一个大人的基本修养”的说法,明明奶奶和悦悦爸的尬聊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长能力的证明,所以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能否理智接受孩子考出的低于期望值的成绩,则可明显体现家长的胸怀与见识。
有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的朋友曾说过:“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
的确,教育应该是成就,不是筛选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