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有张年画:《今年喜事多》——还够不着柜台的我,用零花钱买了回家贴在墙上。母亲夸我选的好!因为我家那年真的喜事多:那年大哥考上大学(大哥自学高中课程考的大学),二姐考上中师,三哥前一年考上大学。全家人都很开心!
亲朋好友、邻里相亲前来道喜。我记得父亲和母亲都很开心!尤其是母亲,从那以后,身体也慢慢好起来!大家都说:这回你们家扬眉吐气了!没有成分论了,孩子们都考上大学出息了!
我记忆中,家里住着三间低矮的土房——从村子里最高最好的土房,住到村子里最低最破的土房,住了三十多年。开始房子的墙都是用檁子、绳子、磙子用土打墙。我家的房子是土和泥加草垛墙,结实多了。
东西屋,南北炕。家里孩子多,开始奶奶带着二叔老叔在西屋。父母带着我们七八个孩子在东屋,南北炕住。我两岁时奶奶过世了。后来二叔老叔的。在外面有了房子自己住。我的三个哥哥就搬到西屋住。我们姐妹三个跟父母住东屋。
记得那时家里前后院子种蓖麻,因为隔几天撸一次蓖麻籽,干了搓掉皮就能卖钱——那就是大哥和二姐在学校的生活费。三哥离家远,开学走,东挪西借带几十元钱,就是半年的生活费。小鸡下蛋舍不得吃,也得卖钱给读书的哥哥、姐姐上学用。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过年了!那时候真穷啊!没有那么多物质,也没有钱。过年家家买上几张年画、几斤冻秋梨。男孩买上一挂小鞭,女孩买上两条红绫子。再买上十个二十个“二踢脚”,三十晚上吃顿饺子,那就是最美的“年”了!
小时候那个年啊,过完这个年,就开始盼着下一个年。冬天吃个粘豆包,能够有钱买一包红糖、白糖的,都是好人家了!
冬天的窗台上,摆上几盆花:荷叶莲、洋绣球、月月菊,灯笼花等等,冬天屋里有几盆花,就感觉是过日子人家,温馨的气息就很浓郁。小鸡站在外面窗台上,窗玻璃就成了镜面,反射出屋里忙碌着过年的人们。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和二姐三姐用书纸糊墙,土房,糊墙会挡挡风,也会干净亮堂些。放上饭桌,三姐抹浆糊,我递纸,二姐往墙上贴纸。
我记得有一年二姐贴的一张纸上写着“Fe耳锅”,我就非常奇怪,当时我问二姐写的什么。她说:“有人进了很多铁耳锅,卖不出去,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换个名称,写上Fe耳锅。别人不认识,以为是进口货,很快就卖完了。”
大哥、二哥、三哥在地上铺上草木灰,上面再铺上很厚的一叠烧纸砸纸钱。自己做的木棒,木棒横截面是平的,把一枚铜钱砸进木棍的底面。左手握住木棍,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手会出泡或者太松会砸到手。
单膝跪地(累了换腿),左手扶住木棍,右手用锤子用力砸木棍。铜钱就印透了厚厚的纸钱。三个哥哥换班砸铜钱。大哥和三哥换班砸铜钱和写对联。大哥三哥砸铜钱都很庄重,正经跪着。还得干活还不能随便跪。
二哥干活快,跪着和砸的态度都不同大哥三哥。后来他没考上,曾经去让我们家求写对联的相邻跟他开玩笑,说二哥砸纸钱不虔诚,老祖宗没保佑他考学。
其实是他自己不认考学的路。大哥三哥放假,母亲都让他们带二哥一起拜访村里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上学的老人们。
终于盼到过年了!早晨吃完饭,家家户户的母亲们,便开始烀猪肉、鸡肉、猪心、猪肝、猪肚等。能杀的起猪的人家都是好人家了。家家的户门来着,呼呼往屋外冒着热气。孩子们出来进去跑着放着单个小鞭,叽叽嘎嘎的跑着笑着……
我们家过年,二十八、九早晨哥哥们去上坟祭祖。三十上午贴对联。三十晚上刚黑天,三哥或大哥就会把早早做好的纱灯挂在电线杆上。
我们家是全村第一户孩子考大学的人家,也是第一户挂纱灯的人家。远远看着,纱灯很红很亮,像一团火!后来很多人家逐渐跟随着也挂起来。
吃饺子,外面放完鞭炮,我们姐三个把地扫干净。母亲要先上供、祭灶神等,供台、灶台都要放几个饺子。母亲也要敬拜、磕头的。保佑大人健康平安孩子们学习好考大学。
饺子上桌,父母上炕:哥哥们要跪着给父母磕头的。然后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吃年夜饭,看谁先抢到“元宝”。谁吃到谁就一年顺利。大哥三哥二姐考学当年真的都吃到“元宝”,不知道是“老天保佑”还是“母亲保佑”。
后来哥哥们年纪大了,母亲不让他们磕头了。但是哥哥们继承了传统,主动延续到今天。
(有人可能认为是迷信或者迂腐,有人可能知道,“传承是需要一种尊重,和虔诚的态度的。”)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谁家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
“二十四,扫房日(扫屋顶)。二十五,掸掸土(擦箱抹柜)。二十六,抓条鱼(连年有余)。二十七,杀只鸡(大吉大利)。二十八,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扭一扭(扭秧歌)。三十晚上坐一宿(守夜)。正月初一走一走(拜年)。”
小时候,我们是一边唱着儿歌,一边玩耍着,一边盼望着,就来到年了。那种很朴素很遥远很土味儿的感觉,浓浓的“年味儿”,一直在我们心里,珍惜着,收藏着。如同陈酿,越久越香!
母亲常说:“年年喂个猪交上去换口粮了,四、五年没杀起一口猪,好不容易杀口猪,去掉头蹄下水,一称:29斤。那些年困难的!”
那艰难岁月,无论多么困苦,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没有感觉“活不下去”了。那时,父母经常给我们讲老辈人的经历和故事。虽然生活是清贫凄苦的,但是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是充实的,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
父亲、母亲用他们的身体力行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生活,积极乐观,在困难中战胜困难。
每到要过年了,都会忍不住回味小时候的事:那张《今年喜事多》的年画,那住了三、十年的低矮却充满亲情的土房,那团聚在父母身边的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