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一
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已经写了两个小时了还没有写完,妈妈在旁边又困又百无聊赖,想让孩子快点写,她会怎么说?
场景二
另一半把房间的门狠狠的在你面前关上,你想说什么?
对于场景一,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宝贝,快点写吧!”“赶紧写,写完去睡觉!”“你都写了两个小时了还没写完?”
对于场景二,你会不会很生气,甚至想说:“我靠!”“有没有搞错!”
我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和身边的人沟通时,尤其是当我们控制不了周围的环境、和别人发生不愉快等情况出现时,我们会很直接的将情绪导入到我们的语言进行输出,这样一来,对方的不良情绪也被我们激发出来,一来二去,将矛盾激化,最后两败俱伤。
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场景就是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将情绪导入语言的普通案例。仔细想想,我们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是对方“摔门”这个动作吗?不是的。让我们生气的,一是对方摔门这件事是我无法掌控的,这本能的让我恼火;二是对方竟然通过摔门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Ta的情绪。
那么,有没有好点的输出方式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条万用公式——良好输出的公式:描述看到的客观事实️️️➡️说出内心感受➡️表达价值观
套用到场景里:
“妈妈看到你写作业写了两个小时(描述客观事实),妈妈的内心有点着急(说出内心感受),妈妈希望你能快点写(表达价值观)。”
“亲爱的,你把自己关在里面(描述客观事实),我有点担心你(说出内心感受),我希望你能把门打开(表达价值观)。
这个公式也可以叫做“是是是”公式,针对客观事实,对方(内心)会做出肯定,对于你内心的感受,对方无法否认即进一步肯定,最后一步当你说出你的意愿,对方很大程度上也会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