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米家长,你儿子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在下面搞东西,不听讲,不看黑板,还影响其他同学,我已经跟他沟通过好几次了,也给了他机会,就是不改,希望你来学校一趟,配合工作。”
这个“邀请函”你收到过了吗?打开邀请函,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米米,你看你,当着你家长的面还在动来动去。你上课不听老师讲,你以为你会了是吧?就你那点小聪明,你还说你长大了想当科学家?你就想吧。我看你完全不像个学生的样子,你以为你还在上幼儿园呐?那你就回幼儿园去吧,不要来上学了。等你准备好了再来。”
老师骂爽了。孩子呢?他的心理活动,请容我拆解一下:
我真的那么不堪吗?我真的不配有我的梦想吗?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也许真的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原来说我很聪明,将来能有出息都是骗我的……
老师继续教育:“道理你都懂,说吧,以后怎么办?”
“我保证以后不玩东西了,上课要好好听讲,不影响其他同学……”
“好吧,我再相信你一次。米米家长,也希望你们一定要重视,好好的教育他。光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没用啊……”
家长红着脸承认错误,回家后通常再加上一顿臭骂,或者一顿毒打,或者其他的惩罚措施。要不了多久,同样的剧情又会重复上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这位家长的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
他说,儿子上小学接近一个月了,也被请家长了。然后……
“儿子,你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请爸爸来学校吗?”
“我知道啊,因为我表现不好,老师很生气,所以要请家长,让家长好好管管我。”
“爸爸不这么想,老师请爸爸来,是帮助你的。因为老师也知道你长大想当科学家的梦想。老师和爸爸都觉得你确实有这样的潜质,我们想帮你实现你的梦想。”
他半信半疑。
“你知道要当科学家需要具备些什么吗?”
“我知道需要学好语文、数学……老师也告诉我了的。”
“嗯,这些叫知识,当科学家肯定要具备很多的知识。还有没有呢?”
“还有耐心、坚持、认真……老师也告诉我了。”
“看吧,我说老师是在帮你吧。这些叫能力,拥有这些能力,不但能帮助你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帮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你喜欢的发明创造中。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
“哦,我知道了。”
“那你觉得你自己目前还缺点什么呢?关于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我的知识还不够,能力方面还很差。我上课的时候容易走神,我就是坐不住。我真的没办法。”(他有很无奈的表情)
“是的,老师也发现你的这些情况,所以请爸爸过来,我们一起来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你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需要。”(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那你愿意听听爸爸的建议吗?”
“我愿意。”
“爸爸以前也像你这么大,也经历过上课不专心,搞小动作。我知道有时候的确很难控制自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专心,也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养成。这需要花时间。有时候,练习还会有一点痛苦。需要一些勇气来迎接练习的挑战,不过,爸爸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你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为了你的梦想,你愿意去努力。你自己觉得呢?”
“嗯,我愿意练习。”
“那好吧,从今天开始,爸爸就陪你一起进行练习。”
孩子整个人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下面我们探讨下,被请家长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恐惧!除了恐惧就真的不能有其他的感受了吗?如果孩子对家长老师只有害怕,那我们能对他的行为引导,可能带来的仅仅是他本能的“求生反应”。
认错也好、保证也罢,都是在极度恐惧下作出的应激行为,当恐惧的情绪慢慢平复后,并不能留下些什么。想想自己曾经的认错和保证,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印证这个道理吗?
难道只有当我们怒火冲天,数落出他的种种不是,将他打击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他才能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吗?
挫折教育,到底是将人逼到绝路,激发出超人的力量,还是在人绝望之时为他保留一丝希望,看到成功的可能呢?
是给他讲述一个无懈可击的道理之后,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再犯?可我们自己却明白,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那么,对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我们又为何如此的苛求完美呢?
你会说,体制内的教育就是这样,难道还去批评指责老师不对吗?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他有他的无可奈何。这样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在短时间改变的。聪明的家长还只能像个演员一样积极地配合老师。
你会说,这有什么关系?我们还不是都是这样长大的,这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重要的还是考个好学校,将来有个好工作,这才是王道。聪明的家长就多挣点钱,给孩子创造好一点的环境,送孩子去好一点的学校,找好一点的老师,把学习成绩搞好。
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真的只有一次,去而不返,在这次成长中,他要学会将来能独立生活的技能,而不仅仅是在若干年后找到一份工作。这技能包括:自信、包容、诚实、勇敢等等。
对于养育,很多父母是第一次,不要以为凭着一腔热忱,凭着父母本能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想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父母得先练就自己一颗强大的内心。
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怒不可竭,还能迅速冷静下来,看清本质,找到合适的方法;
在面对孩子伤心绝望的时候,除了焦虑、同情,还能理性的帮助他走出困境;
在面对他人对孩子有可能造成伤害的时候,除了冲动抱怨或者隐忍,还能心平气和的客观看待,不卑不亢地轻松应对。
为人父母,真的不容易。我们,还真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