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接连被失却联系N年的同学分别拉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MBA微信群。当然MBA是我臆想的,说得我好像上过一样有没有。
那天晚上,整整打了一晚上的招呼,和曾近熟悉的、不甚熟悉,或面容和名字几乎都忘却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心中有一些浅浅的激动,虽然开始打了个招呼就不再说话,可是看着其中一个个人的名字和脸对应起来,和以前的回忆关联上,还是有不少概叹。
觉得这种群挺好,可以让人记起曾经,重拾记忆。
从聊天的内容可以得知,为了寻找失联二十余年同学的去向,发起建立这个群的几位同学煞费苦心,使尽了手段,甚至动用了人肉搜索,基本上把包括远在国外的大学同学一网收尽,让人着实感动于这份执着。些许的激动同时,心里也有隐隐担忧,这个群的结局未必能如发起人设想的一般将成为同学们今后共同的交流家园。
小学初中高中以老乡居多,大多都是现在还有交集的甚至还能经常碰到的,在这个时候除了经常会几个人约喝酒以外,还会有一些目的比较明确的同学旁敲侧击的找有权有是有钱的同事,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看来,任何两厢情愿的事情都值得鼓励。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手机总是不分昼夜嗡嗡响起,微信信息提示声不绝于耳。群里可谓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些同学在热烈聊天之余情绪激动地提议要发起聚会。但是,如果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卖力吆喝的基本上都是微信群的几位发起人,很多时候都是其他一茬子同学为配合发起人的苦心而没话找话地聊,大多数人都在保持沉默。很多的聊天内容实在让我感到无趣,于是设置了免打扰。
红包,永远是个离不开的环节,必要充分条件。有人发红包,有人要红包,我到现在还是不明白并不熟悉的人之间的红包行为代表什么,当然了对于没有意义的刨根问底也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微信群开始沉寂下来,有人在时不时地发起话题,回应的人却开始明显减少。
接着,微信群变得日渐冷清,偶尔有少数几个同学出声或吆喝几句,但已是应者寥寥。很多时候,两三个人的对话,就可以私聊了,但他们偏不,并质疑未发声者,你们怎么搞的,都不说话。但凡有人看到回答说在上班或者在忙,他们整个人马上就不好了,憋了半天来句“呵呵,谁不忙啊“。他无法理解,处在不同环境,不同世界,不同工作种类的人,状态是不一样的,他不知道尊重和包容,不知道微信游戏规则,其实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更多的不知道。
于是,有人退群了,引起轩然大波。
群主们共同的反应就是,没面子,怎么可以这样?!于是发誓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初中群大骂此人,并互相推理看到底谁不在,然后从各个方面举证该人从小是多么的不合群有问题,然后证明此人是个LOSER;大学群稍微好一点,群主是警察,年纪不比别人大的他自称哥,只是把群里成员截图防止有人再退群,然后要将还未加入的同学都要一一加入,发出“各公安系统都有兄弟”的豪言壮语。
每一个微信同学群,都注定火热几日,继而冷淡,再而死寂。
我从不删除任何一个群,也不退出群。我有不少群,用的最多的就是工作群或者项目群,那是说正事的地方。其他的群,得看时间,看心情,兴趣来了看到好玩的瞎机巴聊几下,不会去乱评论任何一个发言或者不发言的人,那是微信群每一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我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就这么简单。
存在即合理,这就是个群而已,你讨厌,就远离;你喜欢,就用好它。不肆意的揣测和尊重,与同学与否并不矛盾。虽然在离散过后的N年里轨迹已截然不同,不过重新相遇,蛮好,就让过去的死党至死方休,让过去的曾经依旧曾经,让那时的陌生,继续保持只在微信上的远观,便好。
同学,校友,同事,客户等等,永远只是个中性词,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洗礼,才会分别成为死党,朋友,认识的人,陌生人,甚至,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