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中国人吃饭时互相劝菜的一个饮食习惯。文中运用了夸张、比喻、论证、反讽等多种手法来批判了“劝菜”这一习惯的弊端。
文章一上来就是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吃饭”。
中国有一件事足以表示合作精神,就是吃饭。
看似表扬,实则反讽。因为接下来他又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论证这个观点。故事中,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听说你们十几个人吃一桌酒席,菜那么远,筷子怎么够的着呢?”中国人回答:“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外国人又问:“三尺来长的筷子,菜是能夹着了,可是怎么转着弯喂到嘴里呢?”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仅这一个故事就表现出了作者讽刺、夸张、幽默的笔法。
主题已点明,故事也讲了,接下来就是举例论证。如:
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 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莱,你不爱吃的却正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
用中西餐的对比,更进一步说明中餐的“美德”。
又用古圣先贤的话语转移到“让”字上来。
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 倡食中有让。
这个“让”字让出了劝菜的大主题,推杯换盏,互相夹菜。这不是尽显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之道吗?
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男人劝得马 虎些,夹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妇女界最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饭碗里去不可。
从小故事,转到举例列证,再到古圣训戒,然后又转为具体事例。可谓有理有据,层层递进。
假 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 。
这满满的画面感,生动、活泼。
他说话 除了喷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时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
把人口中的津液比作蜘蛛网。
以上种种文字中皆显示出作者对中国人劝菜习俗的批判。
这篇文章的是题材闲适,从日常的吃饭入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
所用的材料信手拈来,散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