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点多收到一份邮件,通知所有业务和跟单下午2点到7楼会议室培训。
下午1点50分左右,Ben就已经拿着笔记本上楼了。当时我在做一份报价,想着完成了再上去也赶得及。结果是,旺季大家事情普遍比较多,踩着点进去的人不在少数。于是就看到这样的情景:以讲台为中心,辐射的半圆内是空无一人,后面坐满了,靠边的人数也算客观。所以踩点进去的人,都坐在了中间前三排。
需要培训的共有58人,培训室比较大,可以容纳100人左右。经理看人差不多到齐了,就打趣道,你们这是为难我呢,还是为难你们自己?我说话你们听得到吗?(PS:经理没带话筒)。人群一顿讪笑。经理说,全部靠前坐,离太远了,都看不清人。大家开始松动,往前移动,我无意间瞟到Ben,原来坐在了最后一排的右角落。
这种情况,估计大家都没少见,大学时上课,工作时开会、培训,总有部分积极分子,在努力地让自己成为透明人、心甘情愿做陪衬的绿叶。不能说他们能力不行,也不能说态度不端,可能是随性,可能是无所谓,也可能是天生胆怯吧。但作为上位者,肯定是更加喜欢积极与自己亲近的人的,不管是平时工作言谈,还是单纯地出现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这让我想起了大一选修文学概论课时,我们同宿舍4个女孩一段浪漫的抢座时光。大学的自由环境释放了女孩儿的浪漫情调,在看到讲师是个文质彬彬的帅哥后,我们约定,以后只坐第一排中间那4个座位,可以更好的听课,还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你懂的。我们认真听课,也常常附和老师的提问,努力做着一个好学生。
有天,婷婷忽然说,我们来个试验,大家都盯着老师的眼睛看,看他会不会不好意思?大家踊跃响应,憋着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追逐着年轻的讲师。慢慢的,他好像感觉到了一点异常,不经意间踱步到教室中央,面对更多后排同学侃侃而谈。背影阻断了我们的视线,一场玩笑结束了。
很快就到期末小考了。姐妹说,要不要最后给老师一个surprise?有人附和,有什么好点子?
“我们送花吧,一人送一朵,不重样的,在交卷时,同时也交上花,你们觉得怎么样?”
最后一天,我们穿着宽松的外套,有点忐忑地步入教室。答卷交卷,我们一直捂着不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交卷,差不多散尽了,我们才起立,将花压在试卷上,排着队,磨磨蹭蹭地放在讲台上,并说,老师,谢谢!大家都不敢多看老师的表情,就立马跑出教室,跑出大楼。直到外面的草坪才气喘吁吁得相视大笑。
我们从来没有打听老师的私生活,也没有在后续的三年里去特意接触他,那只是一场单纯地青春记忆,因他,牵系了我们四姐妹情谊的开始。
一个座位,是某种人际的起点;一次抢座,也许就代表了你的某种性格特征。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