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产生偏见,偏见加深傲慢。
达西一出现在舞会上就引起了大家的瞩目,他英俊潇洒,高贵多金。但却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表现出一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样子,尤其在他对伊丽莎白做出“她还过得去,但是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的评价时,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就这样产生了,”他那副傲慢的样子,谁见谁讨厌“。
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并向她频频献殷勤时,她便对他产生了好感。在威克姆恶意造谣达西“阴险狡诈,恶意阻碍他接受牧师一职,害他破落到参加民营团”时,伊丽莎白也没有丝毫怀疑,她相信他的和颜悦色,相信他的优雅神态,相信他的谦卑恭敬。于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就更重了。
如果没有达西后来的那封辩白信,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应该会越来越深,即使在读那封信的时候,伊丽莎白也依然抱着任你怎么说我也不相信的强烈偏见。她原以为,任凭达西先生如何花言巧语,颠倒是非,也丝毫不能减轻他的卑鄙无耻,但信中每行话都清楚地表明,这件事只要换个说法,达西先生就能变得清白无辜。
我们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蒙蔽,一个人表现冷漠,我们便会认为他傲慢无礼,另一个人表现和蔼可亲,我们便相信他是善良无害的,即便他恶意中伤别人,我们也会相信他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去制造第一印象”。
达西在舞会上怠慢了伊丽莎白,给她留下了“傲慢”的第一印象,威克姆给她的第一印象是谦卑儒雅,她就选择听信威克姆的无耻谰言,而加深对达西的偏见。
之前组里来了一位新人,但入职没三天,几乎把组里所有人都得罪了。我们都很好奇“这样的人是怎么招进来的”,组长说“他各种技术问题都对答如流,聊到团队协作时,他也说他开朗外向,能和其他同事和平相处,我们就招进来了”。他刻意为组长营造“善良和平”的第一印象,利用这个好的第一印象骗到了offer,不过第二周,他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公司做背景调查发现他的毕业证是假的。
大部分人并不会像我这位前同事这样明目张胆地伪造毕业证骗取工作,但我们也或多或少会像他那样利用第一印象来加分,比如面试时穿着正式,相亲时梳妆打扮,见家长时主动干家务活。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也是最牢固的,最不容易改变的。如果对某个人形成不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在多人说他好,真正接受他之前的考验期也会比印象好的人长一些。如果一个人给我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即使他做出不好的行为,不用他解释,我们自己就会找理由为他辩驳。
达西对伊丽莎白表白后,她拒绝了,并愤怒地说出“你很不光彩地毁了我姐姐的幸福,并把威克姆逼到如此贫困的地步,你明知应该属于他的利益却不肯交给他,他正当年轻力壮,理应享有那笔足以维持闲居生活的资产,这全是你干的好事!可是人家一提到他的不幸,你还要加以鄙视和讥笑”。她在没有全面了解事实,至少没有问过达西的情况下就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而在她看到达西的信了解到真相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达西产生了多么深的误会。
我们总喜欢根据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对别人做出评判,但往往知道别人的经历后,又后悔自己下结论太早。
不要随意去评断一个人,因为我们只知道他做了什么,却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
互联网时代,一些无良媒体在没有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发表有导向性的文章,读者也就被这些媒体牵着鼻子走,比如罗一笑事件,比如动物园老虎事件,“剧情反转”似乎也成为网络事件一种套路,前脚刚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后来发现原来自己被误导,啪啪打脸。
怪这些媒体吗?只能怪我们自己太轻易下结论,在对别人的经历一无所知,只凭着其他人的只言片语就觉得“这人一定怎么怎么样”。
我们都不愿意被误解,所以也不要带有偏见地去对待另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