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秋水》
翻译是:对于长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空间的限制。
对于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关于这段话是褒义还是贬义,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维度不同的人对这段话的解读高度也不一样,反射到受众者的心理时就有不同的感受。
这段话的门槛低,适用面广,说话主体也良莠不齐,当一个人说这段话时,也不能保证他自己就不是夏虫或者井蛙。
这些其实都是认识的局限性,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过去的生长环境及经历,以及之后的文化教育水平,思考能力,思维习惯在一定条件下都会限制个人的认知.
01
百家讲坛一位教授讲到:
有一天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外面扫地,来了客人,就问他:你是谁?
他说:我是孔子先生的弟子。他很自豪。
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他说:可以,他心里想:他大概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呢?
那个人说:一年到底有几季?
这个还用问吗?四季,春夏秋冬四季。
那个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你搞错了,是四季。
三季
……
最后两个人约定说:如果是四季,我向你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你向我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想:这下我是稳定的赢了。
这个时候正巧,孔子从里边出来了,学生就很高兴了: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子看了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又不敢问。
那个人说:磕头磕头。
他就乖乖的磕了三个头,那个人走了以后,她就去问老师:老师,明明是四季,你为什么说是三季?
他说:你没有看到,那个来的人全身都是绿的,他是什么,他是蚱蜢。
蚱蜢是春天生的,夏天就死了。它从来没有看过什么是冬季,你跟他讲死了,都没用。你讲三个季,他会满意。三季,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对大家都很管用,只要你会用,你可以活得很开心,很轻松。
你相不相信,反正我很相信,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就很开心: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我不生气了,我心里就想:三季人,心里就没事了。
任何事情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当你的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想想三季人,你的心就心平气和了,这个世界上的三季人实在是太多了。
越是不懂的人,越喜欢装逼;
越是自私的人,越自以为是,总觉着别人对他不够好,别人对他永远都是不够意思。
跟夏天的虫,你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
跟井底的蛙,你讲什么海阔天空?那是你太较真。
这段话深含着一种自我调节的生活态度,宽容别人的豁达心理,教会我们不要与时,空有差异的人,发生无谓的争吵,产生无谓的情绪。
02
朋友小花交了一位朋友,据说人家老公是开公司的,经济条件很不错。
一次小花的朋友买了一只手包,发到朋友聊天群里,好几个朋友都夸手包漂亮,没人谈论价格。
小花倒是很真诚的说:这个包要好几百元吧?
手包的主人调侃性的来一句:不告诉你!
小花突然觉着有点尴尬了,但毕竟是朋友也没多想,接着问:你就告诉我多少钱吧,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手包的主人回复:告诉你也没用。
小花最终还是没能知道价格,最后她是在另外一个朋友的口里得知,这个巴掌大的手包要六千多。
小花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
后来我也认识了小花的这位朋友,同时也认识另外一个朋友小媛,小媛是地地道道的踏遍千山万水,看过世界风景,尝过人间美味的女子。
她每年大半的时间都是在世界各地游走,美食,美景,再加她那一口流利的英语,绝对活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每次她的公众号更新,我都要细细的品读一番,跟着她的手记,看看自己没有走过的那些美景,当然小花的这个朋友显然逊色了一些。
世界很大,每个人见到的都是世间仅有的冰山一角,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江更比一江宽。
世界无止境,人的认知也无止境,只要活着就要有一个很积极的求知欲望,虚心的学习,增加自己的见识,和去了解世界,才不至于像井蛙和夏虫。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前一句,说的是空间对认识的局限,后一句说的是时间对认识的局限。
因此,要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在空间上,就是要多出去看看走走,增长见识;
在时间上,要珍惜生命,尽量好好的活着,然后更好的去看世界。
人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过往的认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以达到对世界认识的新高度。
END
图 |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