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温度起起伏伏起起伏伏,这哪里是温度,分明是人生啊。到了月底,“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生机勃勃,很让人愉悦,很多事情也开始步入正轨,比如工作,比如减肥,比如读书。
本月读了三本书。
1.《芳华》
个人评价:
★★★★
为什么想看这本书:
当然是因为看了《芳华》这部电影。《芳华》这部电影,很难用好看还是不好看来评价,只能说,含蓄。能看出来冯小刚导演在现有的各种条条框框下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不过个人感觉这部电影除了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更多寄托了导演的个人情结,所以有相当程度的美化。也没办法,谁的回忆不是自带滤镜的呢。但是相比之下,严歌苓是一个更理性客观的人,用高晓松的话说,“(严歌苓)心里好残酷,一点也不怜悯这世界,包括她的回忆,我觉得她也不怜悯她自己。”所以十分好奇,原著里那段时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读后感:
以前看小说是被故事情节吸引,现在看小说会不自觉得抽离,思索如果置身于主人公那样的环境,自己会如何选择,会不会存在更好的选择。虽说小说都是虚构的,但必然存在作者亲身经历和观察生活的影子,自己总妄图从中借鉴一点人生经验。有人说原著小说比电影更惨,并没觉得,真实的生活比这惨多了。只存在单纯的人,不存在单纯的时代,小说中文工团想嫁给首长儿子的女兵,偷懒犯闲的男兵比比皆是,说过去比现在纯洁,我是不信的。刘峰的坎坷人生既是因为几个关键事件的深远影响,其实也是因为他英雄牺牲情结的自毁倾向,即使没有林丁丁,相信他的结局也依然如此。丝毫不向往那个时代,相反,还有一丝恐惧。矮大紧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某个时代被我们遗忘,那么它就会重来。”
目的达到了吗?
小说看完了,感觉也还好,没那么惨。看的感觉还是挺舒适的。这个舒适不是指人物命运不坎坷,而是说理解人物做出的选择。如果说电影里的主人公是懵懂的,被时代和命运所挟持,而小说中的主人公,相比之下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什么,人间炼狱也是容身之所。
Bling Bling 金句:
“那时我的真话往哪儿都不写。日记上更不写。日记上的假话尤其要编得好,字句要写漂亮,有人偷看的话,也让人家有个看头。我渐渐发现,真话没了一点也不难受。我跟爸爸都在彼此大而化之的字句里读出真话。”
“那是个混账的年龄,你心里身体里都是爱,爱浑身满心乱窜,给谁是不重要的。”
“现在看出来了吧?选择男人,丁丁比我们所有女兵都成熟世故:她看他本人的本事,不看他老子的本事。那些做副司令副政委的老子们即便有打天下的本事,儿子们大多数都是华而不实的公子哥儿。林丁丁的成熟和世故是冷冷的,能给荷尔蒙去火。也许我的判断太武断,林丁丁真的天真幼稚,儿女事物开窍晚,她允许医生和干事同时追她,不过是给他们面子。还有,女人谁不虚荣呢?多一些追求者,多一些珠宝,都好,都是打扮。”
“不快乐的人,都懂得我们这样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就是那种笑。笑我们曾经认真过的所有事。前头没有值得期盼的好事,身后也没有留下值得自豪的以往,就是无价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摔不起,摔了连破的都没了,那种笑。就是热诚情愿邀请人家摸,也没人摸了,既然最终没人摸,当时吝啬什么?反正最终要残剩,最终是狗剩儿,当时神圣什么?对,就那种笑。”
2.《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个人评价:
★★★★
为什么想看这本书:
最先是被这本书《纪念碑谷》一般的封面所吸引……书名起得也好,“小学问”,听起来就不会很累的样子。而且可能因为马东邱晨马薇薇等人的个人品牌保证,这本书让我的感觉是即使不会特别好看,也会挺好玩。
读后感:
很好看的一本书,可以一口气读完。内容说不上深刻,但想对简单易懂,而且有一些实操技巧,实在是难得。很像超市里卖的切洗干净搭配漂亮分装完好的食材,自己下锅就能炒炒吃了,甚至可以说是做好的,微波炉转一下就可以了。马薇薇那个"很多书是教你小鸡炖蘑菇,但总要从动物学和植物学讲起,毕业很多年才幡然醒悟:原来最开始就是讲的食物和调料啊!”的比喻实在是妙不可言。随手翻了翻评论,呈现两极,有意思。广告水军不能信,但是如果要求内容特别精深,也实在是不合理,毕竟人家卖的是开封菜和金拱门,而不是满汉全席或者健身餐。很喜欢邱晨的那个理论:碎片化学习不是没有弊病,它消耗了我们的时间,破碎了我们的注意力,但这种浪潮势不可挡,我们要挣扎着用模块代替碎片,用主题来组合体系。
目的达到了吗?
达到了。之所以给了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传播方法。其实关于书中所阐述理论的专业读物汗牛充栋,相信比本书深刻和精彩的有很多,但因为晦涩难懂,也很难向大众进行普及。这本书没有讲动物学和植物学,而是上来直接讲食材和怎么做菜。虽然不会种植马铃薯和养猪,但土豆炒肉丝是学会了,也可以试着教别人怎么炒了。当然,想要炒得好吃,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Bling Bling 金句:
“有解释力,就能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呼应,从而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记忆。比方说,心理学上有个小学问叫“达克效应”,说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越差,认知和判断自己真实水平的能力也会越差。这个概念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认识的人里,越傻的人会越自大。基本上,这个小学问一听就懂,且过目不忘。”
“当然,碎片化学习并非没有弊病。那些孤立的知识点和猎奇的小故事,消耗了我们的求知欲,还会把我们的注意力搞得支离破碎。碎片化太“轻”,系统化又太“重”,如何平衡?我们用模块代替碎片,用主题来组合体系。”
“有没有觉得很尴尬?我们本来是遇到了实际困难,抱着‘长点儿本事’的心态来学习,可是进去才发现是个巨坑,爬出来比进去还费劲。很多人变成书呆子,就是因为挣扎着往外爬的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当时是为什么要进来了。求知固然需要静下心沉住气,但与此同时,也要始终记得你最初是因为什么而焦虑的。所谓‘带着问题读书’,不就是‘带着焦虑读书’的意思吗?”
“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因为面对充满不确定的世界,‘无能为力’是最可怕的感受。所以,为了让自己安心,提升哪怕是虚幻的效能感,我们也会本能地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做点儿什么’。而此时科学往往因为其严谨性,不能第一时间给出确凿答案,从而给迷信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换句话说,迷信之所以会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乃是因为它以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我们提供安全感。你可以说这是某种‘低成本环境下的理性’。”
3.《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个人评价:
★★★★
为什么想看这本书:这本书好像老罗(罗永浩)早在2012年就推荐过(当时他还在搞英语培训,现在做手机,想想还是蛮神奇让人不胜唏嘘的),当时和《美国种族主义简史》等书一起下的单,不过都一并束之高阁了。不过以前买这本书只是因为罗永浩的个人魅力,对于演讲的重要性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自从加入头马之后,以及近年来《奇葩说》等一众语言类节目的盛行,才日渐明白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不否认乔布斯在众多领域深远的影响力,无论是科技界、设计界、思想界、演讲界、PPT制作界都绕不开他。很遗憾自己苹果产品买得晚,没有及早认识这位大神。不过也还好,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各种错过,还是尽量保持敏锐,去抓能抓住的机会。
读后感:
好看,一本演讲的高阶指南。如果如果连产品都可以讲得很有趣,那故事就更不在话下了。“创作动人故事”“第一次幕间休息”“制造现场体验”“第二次幕间休息”“改进和排练”。每一个章节下都有很多细节,按照这种节奏和方法安排演讲,讲个几个小时应该并不困难。不过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需要有一定的公众演讲能力底子才行。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即使是乔布斯这样的天才,也运用了大量的时间、旺盛的精力和苛刻的态度进行排练改进和排练,勤奋的天才才能闪耀这个世界啊;二是书中的考据存在大量错误,译者一一予以指出,在阅读过程中感觉不断响起啪啪的打脸声(哈哈哈哈哈)。毕竟不能作者说什么你都信啊。
目的达到了吗?
一刷肯定是不够的,不过相信仅仅是读的话,二刷也没有用。更好的方法是对照目录,在演讲前的准备中运用其中的技巧,在演讲后反思运用得如何,“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谁有更好的翻译版本?直译真是让人不忍直视……)
Bling Bling 金句:
“这些提问者简单地、偷懒地相信,是某一本神奇的书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或者是造就了他的某种能力。而生活的真相是,改变或造就了一个人的,至少是好几百本谈不上神奇但确实很不错的书。”
“格拉德威尔的结论是,这些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恰恰是因为在当时电脑还赚不了大钱。电脑在那时候很酷,而这些人也喜欢鼓捣。格拉德威尔宣称,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做你感兴趣的事,做你爱做的事,追随你的使命。就像乔布斯说的,‘你的心知道方向和希望之所在’。”
“明确问题并不需要很长时间。乔布斯通常只在引入反面角色上花去几分钟时间。你用短短30秒就能做到,只需要用一句话分别回答以下4个问题: 1.你们是做什么的? 2.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3.你们如何与众不同? 4.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请认真演练演讲的高潮部分。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难忘的瞬间已经策划好了,但是由于没有演练而搞砸了。高潮的出现必须干脆利落,看起来要细致入微,轻轻松松。确保现场演示时一切设备运行正常,该出现的幻灯片要准时出现。”
“根据伊万杰利斯特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乔布斯在演讲开始之前好几周就开始准备,研究那些他要谈到的产品和技术。伊万杰利斯特被选中在2001年的Macworld大会上演示新版iDVD,即苹果公司刻录DVD的软件。而他的团队为了一个时长5分钟的演示准备了几百个小时。没有印错,确实是为了一段5分钟的演示准备了好几百个小时。”
总结
希望随着春天的来临,一切都步入正轨。不奢望超常发挥,只要正常就好。正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情。虽然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虽然大器晚晚晚晚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