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困扰良久,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用,也就是在为头脑输入后,该怎么输出?
例如看完一本书,你能够说出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吗?某些情节、某些段落、某些文字让你印象深刻。又或者是背完单词后,发现下次再看的时候还是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它。
对于此,我曾尝试着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但是发现头脑空空如也,基本都是“这本书不错,感觉挺实用”,或者是“作者挺幽默的,整体看起来轻松愉快”……此类评书不仅言之无物还黏黏糊糊。
更打击信心的是,即使你对着参照物来想、来写,依然发现无从下手、无从下笔,所以如何才能将所看到、所学到的以一种言之有物的方式说或是写出来呢?
就像是我很羡慕的董卿和汪涵,他们博学多才,谈吐优雅,说话时可引经据典并能发现事物的关键点所在,然后在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话语呈现给大众,令人不禁为之鼓掌,为之叫好,且心向往之。
可惜我肯定无法获知他们平日是如何思考与充实自身的,所以只能以自己愚笨的头脑去总结几点原因。
1、快速浏览,没有深度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知识太多,各类信息也像雪花一样纷沓至来,每天走马观花在数以万计的信息世界里,没有深度思考的知识,只能是看过就忘。
2、不感兴趣却要强行学习,我应该是有一点强迫症,例如看了一本书,看到一半,感觉实在提不起兴趣继续阅读,那么我依然会逼着自己将其读完,追求一个完整感。但没有入心的阅读,自然开不出扎实的花朵。
3、没有环境,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在语言学习上,如果把一个丝毫不懂英语的人带入英国中,相信也会比死记硬背的模式要学的快与好。就像我们学习自己的国语从来不觉得痛苦与枯燥,且还会享受交流的乐趣。
4、目标感不强,没有主次,不会做取舍,更不会整理,看到这个觉得不错,收藏起来,看到下一个也不错继续收藏,但是某些知识对你无用,如果在次要上花费太多精力,没有全力给予主要,那么想必也无法呈现出理想效果。
以上便是我总结出的四点原因,不知是否正确。天生聪明的人可以举一反三,一点就通,但愚笨如我却没有这份领悟力,只能如乌龟般在前进的道路上慢慢爬行,一点一滴的积累总结,不过谁说乌龟就不会赢呢?龟兔赛跑同样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还没有上升到需要拼天赋的地步,更多的是我们去努力,去学习,未来是否可以像春天般繁花盛开,谁也无法预知,但是能够踏实的过好每一天,无悔过往,那便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