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
在这一章,释迦摩尼讲解了这个经文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善不善之分。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人去权衡各种法,哪个是更高明一些,哪个是不够深刻,但是释迦摩尼则是说法没有高下之分。他也是随缘说法,因人施教的。每个人都有本性,只是要如何来悟到它,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道路,只要是在跟随着内心的指引,也就一定可以找到本性,而不是去往外界寻找。就好像禅宗到了五祖的时候分成了南北两派,一派讲究顿悟,一派讲究渐悟,其实这两个也没有分别,只是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法门而已。法门本身没有高下之分,每个人的本性也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每个人的道路不同而已,所以这样就是没有这样的分别之心,不会用这种分别心来看待各种法门以及修行的个人。
如果修行的过程中执着于法门,这本身是著相,偏离本性了。如果是执着于善或不善的法门,这更加是著相了。就好比有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犯错误,会遭受各种各样不想要的结果,但其实这个犯错和遭遇的结果也是修行的过程。这样一切的过程也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为了指引去向到本性那里。
所以读了这一章之后,自己再来看自己的过程,自己现在好像就只是去倾听内心,去感受本心的指引,并不会有什么分别之心。自己是想要形成对于实相的认知,它是画面的形式。自己想要去描述现实的模样,它也是一个过程的描述。这样的话自己就不再是那种抽象的认知,而是生动形象的过程的描述。所以接下来就是继续来感悟吧,把认知与应用结合在一起。
【二】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三】译文
佛继续说:“再说,须菩提,诸法讲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因此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只要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妄想分别心,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即非善法,只是称其为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