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喜欢和朋友探讨,关于如何学习新东西的心得体会,泛泛而言,在各种技能或学问表面差异的背后,是相通的道。理论上,对道的领悟越多,就能越快地学会新技能,所谓一通百通。
人是最神奇的,不会是隔座山,会了就是捅一层纱,简单地如游泳、骑自行车,复杂地如英语、编程、中医。上午和小伙子聊天,听他分享,最近琢磨明白了,师兄师姐以及之前的吴医生,是怎么辩症和出手的。
首先是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依托阴阳五行的理论,病症所在只是标,内在阴阳虚实火邪才是本,这是辩症的关键所在,辨明了,就不会被病症的表象牵着走。这也是中西医最重要的分水岭,中医不会停留在看得见的,或者说过分依赖看得见的,更愿意寻根溯源,头痛并不见得是头的问题。举例来说,最近医馆来了个病患,牙痛得不行,恨不得拔了那颗病牙,经师姐望闻问切后,病人最近还便秘,属于典型的有虚火,出不去,所以,在对应的穴位上出手,果然,很快就见效。第二步是对症下药,药方当然不离老祖宗的精华,用的是成熟方子,只不过,高级一点的或者说书院派,如广州的小吴医生,用的是经方,土一点的或者接地气的做法,就像清远的老吴医生,也有传承的,不见得是经方,而是各种渊源。第三步才是用药,经院派,如广州南方的成医生,用的是医院采购系统的中成药,(有不少是康美药业的好药材,这是我的观察哈),而清远的吴医生,则选的是自己最熟悉的山上的新鲜草药,这些取材的不同,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又一关键点。
很开心,听到这样的分享,之前也是觉得中医很神奇,这次亲眼看到小伙子逐步从隔座山,摸不着风,到慢慢穿透这层纱,顺带让我也明白了背后的机理,不亦乐乎。
人的本性,既有追求突破、不断超越的一面,也有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一面,就像阴阳虚实一般。尤其是作为四十以上的朋友而言,到了这个年龄,学习力和执行力都有所下降,相伴随的,惰性上涨也是正常,可亲眼见证的成长,总是会给人强有力的振奋,原来突破并非那么难的。眼瞅着年轻的后辈蓬勃向上,不自觉地又在心底给自己抽一鞭子,作为大家族的火车头,实在没有理由懈怠,还得继续努力,撑开天花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