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东汉末三国时期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民间三国“24将”里排名第19位,武艺高强勿庸置疑,自从跟随刘备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最终谋反的结局令人意外,惨遭杀害也令人痛惜,《三国志·蜀书》和《资治通鉴》有其记载。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这魏延的故事。
一、魏延生平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东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大将。
魏延勇猛过人,善待手下军士,士卒用命,其部队是刘备部下很有战斗力的一支主力。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牙门将军,攻下汉中后又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立下战功。魏延平素与随军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最后败逃,被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魏延死后,留下遗迹很多。一是魏延祠。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白雀村,松柏掩映间有一座仿古建筑,这就是魏延祠。据说井冈坪上曾有魏延祠,后被拆毁,现在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祠堂廊上立有三块石碑,上面分别刻有“南郑侯魏延简介”、“魏延率兵驻此认证碑记”、“魏延祠考察记”。二是魏延故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固县镇魏家小河村,村庄内留有魏家祠堂遗址和栓马桩等遗迹。三是魏延墓地。魏延被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就地葬在今汉中城北石马坡(也叫石马堰)。墓早已夷为平地,仅存墓前石马一匹,1973年移存于汉中博物馆。
二、毁誉参半的一生
收川之战露头角。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其抵御张鲁,魏延带领手下部队作为主力随刘备入蜀作战。213年,刘备和刘璋决裂,进退维谷的刘备起兵攻打刘璋,但当时军兵不满万,孤军无粮。刘备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立下战功。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益州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并占领了成都。
镇守汉中扬威名。219年,刘备在沔阳自称汉中王,定都于成都,主力回撤后必须留大将镇守汉中。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此将非张飞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闻听此事很是震惊。刘备大会群臣,当面问魏延道:“我现在委你以重任,你就任后有什么打算?”魏延对答:“要是曹操带领手下全部人马来攻打汉中,我自己就能为大王您抵敌;要是曹操派个手下偏将率领十万八万军兵来进犯,我能够全部活捉他们。”刘备听后大为高兴,众人也十分佩服魏延的气魄和勇气。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223年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北伐中原显峥嵘。魏延加入刘备政治军事集团比较晚,和黄忠资历相当。但黄忠凭着刀马神箭,很快进入蜀汉集团超一流将领行列,甚至超过了早先加入的赵云赵子龙,魏延的大放异彩则是在蜀汉“五虎上将”相继去世之后。
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北伐,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228年第一次北伐开始,魏延向诸葛亮进献奇计,建议由他统领手下兵士,另走一路奇袭关中。因为长安守将夏侯楙(音mào,茂)怯而无谋,到时一定会张慌失措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采纳。
这件事后世争议很大,我认为这是蜀汉当时与魏国达成战略均势的唯一一次机会。若换我指挥,肯定主力走陈仓古道,分一路奇兵出子午谷,两军会师长安城下,关中可定。之后就会居高守险对曹魏形成压倒性态势。假如蜀汉真的占据了长安之地,就有了战略回旋纵深,如果打不成则大不了退回汉中根据地。后来的战争进程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夏侯楙因为无能而被擒充分证明魏延的先见之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采纳魏延之计绝对是错失绝佳良机。
等到魏国回过味来,重新启用司马懿调集重兵拒守,高垒不战,打起了战略消耗。蜀汉军兵始终不能过渭水,战略进攻变成了战役袭扰,屡攻不得手的诸葛亮在进攻路线上做了各种尝试,最后被累死在前线。何也?战争指挥艺术不够。看某某某谋划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辽沈战役关闭锦州一锅端,都是神来之笔,那才叫非凡的天才军事家,诸葛亮显然不在其列。假设归假设,历史就是历史,在隆中读书推演了多年的诸葛亮能做到此已是不易,毕竟比骑战马多年驰骋疆场司马懿的实战经验差一些。
“兵者,诡道也。”所有四平八稳的战略万全之策最后都被证明是败笔。看一下解放战争的粟裕用兵,对比一下曹操手下善于弄险却算无遗策的郭嘉,就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六次北伐中原都劳而无功。战争的常态就是战略进程的可预见性与具体战役的不可预见性,战役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赌搏,没有了豪赌的勇气和手腕,不具备你死我活的必胜信心,终将成就不了宏图伟业。诸葛亮的精妙算计中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个,兵取长安成了武侯一生难以逾越的一道槛。
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地区,魏延大破魏国将领费瑶和郭淮,因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进封为南郑侯。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延、高翔、吴班大败魏军,获甲首三千级。
争权夺利身首分。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秘不发丧,长史杨仪率领大军徐徐退却。自认为是铁定第一接班人的魏延知道消息后大怒,抄小路日夜兼程赶到杨仪大军前面,并把所经过地方的栈道全部烧毁。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魏延占据南谷口,率军迎击杨仪大军。但两军一照面,魏延手下大军随即溃散,因为本来就是一家人,造反终究不得人心。只剩下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斩杀,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三、后世评价
后世对魏延的评价,以贬为主,因为他自身性格上有缺陷,天生就是个是非篓子。当时的很多人看得很清楚,诸葛亮在用其善于勇猛冲杀的优点时也时刻提防其张口咬人。诸葛亮去世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制服了他,所以其被杀也是咎由自取。我简单整理几句后世评价,谨供大家参考比较。
当时蜀汉的联盟东吴主孙权看得最清楚:“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三国志》作者陈寿为魏延盖棺定论:“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我比较倾向于《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的观点:“由今观之,皆以亮不用延计为怯。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将。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亮欲平取陇右,且不获如志,况欲乘侥幸,尽定咸阳以西邪!”南宋程公许也说:“魏延骁勇,欲以奇兵间道与大军会,孔明信用其说,安知三秦之不归于汉?”
明清思想家王夫之的观点也差不多:“魏延请从子年谷直捣长安,正兵也;诸葛绕山而西出祁山,趋秦、陇,奇兵也。高帝舍栈道而出陈仓,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势散,拊其背而震惊之,而魏异是。”
后人有诗叹魏延曰:
“偏师任重镇雍凉,吞拒雄言信可量。死战阳溪荣节绶,生封南郑比关张。过人刚猛终何处,傲世才情只剩狂。有角麒麟刀下用,千秋不值魏文长。”
黄其军
作于2018年3月31日(古历二月十五)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