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步行串联日记[12](西安享用美食)

    红卫兵步行串联日记        

 

    【12】西安吃美食

    1966年12月19—25日      西安

    我们在西安住了7天,看西安文化大革命的态势。总的来说,工人,农民普遍发动起来了,工厂也像学校一样搞起来了。工、农、商、学......等都分为两派,一派说是造反派,一派被说是保皇派,其实也不见得,别有用心的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是方向搞错了.当然与犯错误和他们自己的一些情况相关联。金杉觉得不应该那样长期的对立下去,双方要看穿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把形形色色事件的起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搞彻底。有些事显然已经搞偏了。

    西安是座古城,城墙又高又厚,而且比较完好,城墙挡道,道路都从城墙开出的洞里边经过,有点影响交通。城墙厚厚的,也占了不少土地,影响城市发展。但要把城墙拆除也难。如果把墙砖加以利用,把墙土用来烧砖,烧的砖用来盖楼,这样一方面搞建设,另一方面城墙也顺带拆掉了。岂不妙哉。

    西安的钟楼很不错,修得很好,这些古建筑坏了就没有了,应该很好的保护,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管理。

    我们还去了大雁塔,一层一层爬上塔顶,一共有七层,想到这是唐朝时修建的,真不简单啊。说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最后在这里整理取回的经书,当然是神话在人们心中的延续。西游记的作者应该再多写一回,把唐僧在大雁塔翻译经书写进书里去。那大雁塔就大大的出名了。像福尔摩斯的住所就用了伦敦一条街道的真实门牌号,使得这处普通的房屋出了名,故事也进入了现实社会,更加有趣了。

    每次吃好东西,丁东都嚷嚷着一定要记下来。当然这一般都是放的空炮。在西安我们吃了两次好东西。

    第一次是吃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在西安一带很有名。进了饭馆买票,决定每人买二两羊肉1个馍,服务员用一小秤,秤好二两养肉倒进一个大碗里,在碗边夹一个夹子,夹子上拴着有数字的牌子,然后连馍带碗加另一个相同号码的牌子,从窗口递出来。他其他食客,耐心的把馍掰成黄豆大小的颗粒,放进碗里。我们依样画葫芦,也把馍掰了放进碗里。只是没那耐心,馍也就掰成指头大小。之后跟随其他食客,把碗递进厨房。

    厨师把碗里肉和碎馍,倒进带长把的小锅里,加进肉汤,放在下面有鼓风机吹着,火苗窜起有一尺高的灶眼上,汤马上就沸腾起来。再相继加入菜和多种调料,然后把滚烫的肉汤倒进碗里。依据夹子上的数字叫号,食客把自己手里的相同数字号牌递进去。端出热气腾腾羊肉泡馍汤。

    闻着,真香!吃着,更香!喝一口汤,真乃天下绝顶美味!大冬天吃上一碗香香喷喷,热乎乎的羊肉泡馍,从口到肚,到身,到心,真是舒服、巴适、安逸。五个人有说有笑,有滋有味慢慢的享受着。

    第二次是吃锅贴饺。大平底煎锅里煎着饺子,圆饺子皮只是左右叠过来,两端不封口,露出的猪肉白菜馅滋滋冒着油,香味四溢。闻着让人口水直往肚里流。金杉买好票,又去排队等待端饺子。

    西安人在饭馆里占座位和成都人不同,成都人把占座位的东西放在凳子上,西安人把占座位的东西放在桌子上。小分队的其他几个成都来的红卫兵,找一空地把一个凳子放中间,五个凳子放周围。金杉端出装满香喷喷,油嘟嘟的锅贴饺子的大盘子,放在中间凳子上,五人坐着慢慢地品尝。先前占有位子的6个人,只得站在桌子面前吃。因为占座位的事,丁东发表高见,声言“四川耗子更精明”。并且逐个追问,要其余四人表态,同意这一观点。大家忙着往嘴里塞饺子,被问到也就心不在焉的“嗯”几声。丁冬这只精明的四川耗子,说完废话再把眼光回到盘子上,吃惊嚷起来,说怎么一转眼锅贴饺子就少了那么多。

    到西安的第2天,金杉往家里发电报要衣服和钱。第3天收到妈妈的电报,告知钱和衣服都以邮寄,并嘱咐一定注意身体,千万不要生病。两行字金杉反复看了好几遍,想家的思绪强烈地涌上心头。家中的情形,院子里的情形,学校里的情形,街道上的情形,一一浮现在眼前。感觉离开成都,离开家好像已经很久了,算算日子也就一个月。真想回家去看看啊。

    大家都陆续收到了电汇的钱。金杉去邮局问邮寄的衣服,邮局说还得一星期才能到。等不了啦,填了表让邮局退回去。

    在西安这几天玩得好,吃得好,也休息得好。明天早上小分队又将出发踏上征程,向革命圣地延安前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