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李佩甫的《生命册》,那个身材矮小、被称作“不全活”的女人,像一株倔强的植物,在我心里扎了根。
她偷,她卖,她贱到极点,她放弃尊严,全部的目的只有一个——活着,让孩子们活着。
一
虫嫂是个袖珍女人,在无梁村村民眼中,她是个“快乐的符号”,是日子里的“盐”。有了她,再苦的日子仿佛也有了滋味。
可这滋味,却是建立在她偷盗的行为上的。
人们拿她取乐,又在背后唾弃她。
回娘家没有礼物,她就去偷五穗嫩玉米。然后是偷茄子、辣椒、谷子、芝麻、红薯,偷场里的黄豆、绿豆、黑豆……凡是地里长的,她都要偷。
偷,成了习惯;偷,成了生活。
为什么偷?答案简单得令人心碎——“娃饿了”。
男人老拐身有残疾,三个孩子张着嘴等吃的,她只能顶半个劳力,远远满足不了生活的需求。
没有了食物,生命如何延续?
于是,她不怕斗私批修会,不怕游街,不怕别人的唾沫星子。
一颗母爱的心如此真实,足以让她面对所有的白眼、诋毁和谩骂。
夜晚是虫嫂的节日。
在无边的田野里,她异常兴奋,凡是能拿走的,她都拿回家。她对偷盗行为近乎着迷,村民们说她简直就是一个“魔”。
是什么力量驱使她这样?无非是个“爱”字。
二
虫嫂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听父亲讲,儿时家境拮据,爷爷去世早,只依靠奶奶一人挣工分养活爸爸兄弟姐妹六人。
沉重的担子下,奶奶也曾经偷过地里的玉米、红薯、小麦。虽然当时爸爸他们对“偷”这个概念还不理解,但就是有了奶奶偷来的食物,他们才活了下来。
我想,要是现在,奶奶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偷的事情的。
时代造就了这种偷的行为。在贫穷的岁月里,要想让生命延续,人们只有放下尊严,放下面子。
在苏北大地上,乃至全国许多乡村,都有虫嫂一样的女人。
虫嫂的“偷”是为了养活孩子,而村里的男人们却“偷虫嫂”——利用她想得到食物的心理去偷她的身体,偷她的灵魂。
这两种“偷”形成鲜明对比,更彰显出虫嫂品质本真的一面。
她甘愿卑微地做一条虫子,苟且活在自己的日子里,活在黑暗中,活在泪水和指责声里。
这种忍受,这种情爱,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永远无法理解。
三
读着虫嫂的故事,我不由的想着,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像虫嫂这样的弱势女性,她们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转机或许正在出现。
今年四月,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的扶持。
这些政策与措施不正是在回应虫嫂们的困境吗?——大力开发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基地+农户”、“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她们实现“家门口”劳动增收;积极开发城乡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岗位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社会工作。
虫嫂是过去的缩影,而政策正试图为现在的“虫嫂们”打开新的可能。
四
虫嫂的后半生,似乎给出了一种答案。
她改掉偷的行为,到县城干起了收破烂的活儿。
只要挣钱,能陪孩子读书、生活,她不怕吃苦。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为了不影响儿子的脸面,宁愿把自己扮成一个“地下工作者”,远远站在儿子时常经过的小桥上。
是什么让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是生命。
她既然给了三个孩子生命,就要让孩子们活得抬起头,活得比自己精彩。
一个小女人,靠收破烂供养着三个大学生,这本身就是奇迹。
对虫嫂来说,也是一份快乐。
虫嫂的三个孩子先后走进县城求学,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她在实现一个梦,一个让孩子像他们名字一样的梦——大国、二国、国花,都是为国家。
五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虫嫂放弃尊严,养活了三个孩子,本指望能享受他们的清福,却不想死后,三个孩子为争一张存折闹翻了脸。
在金钱面前,亲情是那么苍白无力、暗淡粗糙。
最终,村民们用虫嫂干干净净挣来的钱租了三个哭丧的孝子,体体面面地给她办了丧事。
一个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平静地来,平静地走,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人生。
但虫嫂真的消失了吗?
我想起《生命册》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皆走向他的反面”。
虫嫂由卑贱走向了灵魂的高贵,她的生命虽然终结,但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不要小看任何卑微的东西,一颗小草,能让春天变绿;一粒种子,会让生命绽放出光彩。
六
今天的中国,虫嫂们的出路正在一点点拓宽。
除了政策扶持,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像林京丽,从东北远嫁到巴彦淖尔,经历过生活的艰辛,租住南凉房、一年搬家四次,但她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成为报社主任记者,并写出了《远嫁他乡这些年》。
还有90后作家苏南,成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被取名“赛男”——寄托着父母“希望她胜过男孩”的期望。
她通过写作,将自己从童年的阴影中解救出来,将名字改为苏南,在写作中一点点救赎自己。
这些真实的故事,不正是虫嫂精神的当代回响吗?
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忽然在田埂边看到一株“小虫儿窝蛋”。
这是一种低矮的植物,紧贴着地面生长,开着不起眼的小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看着它,我想起《生命册》中的描述:“一旦爆发,就有一种惊天动地的能力,这是一种生存的正能量、生长的正能量、生命的正能量。”
有一种草,叫“小虫儿窝蛋”。
有一种爱,叫虫嫂。
虫嫂们或许依然面临困境,但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关注、自身的觉醒,正为她们照亮前行的路。
就像那些在石头缝中生长的植物,只要有一丝缝隙,一点阳光,就能倔强地向着天空生长。
她们的出路,不在远方,就在她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里,在一天比一天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在我们每个人对她们的理解与尊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