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经说:痛苦有两种,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它。我们或多或少都对成功有所企盼,但是我们也听说过,成功带来的快乐可能很短暂。那么有没有一种成功是可以持久的呢?
2004年,有一篇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Success That Lasts》探讨了这个问题。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他们采访了一百来位在人生中取得高成就并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感觉满意的人,分析了他们是如何成为人生赢家的。
作者认为,对生活的持久满意来源于四个要素:快乐(Happiness),成就(Achievement),影响(Significance)和遗产(Legacy)。其中,影响是你对你所在意的人的正面影响,而遗产则是你通过帮助他人在未来成功所树立的自我价值。
真正有趣的是,作者发现,这一百多人的经验表明,这四个要素是无法互相替代的。换句话说,哪怕你在一个方面获得无比惊人的高分,也不能弥补其他方面的缺失。你也许会在夜深人静——可能更糟的是,垂垂老矣——之际感觉到胸中有种无法填补的空洞。这是由人类的自身复杂性所决定的。即使你认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极为崇高,也不能免于这样的空虚。
同时,此文还将个人生活分为四个领域:自我,家庭,工作,社区。在每个领域,我们都需要拥有这四个要素。尽管每个人对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判断不同,很少有人可以完全忽视某个领域而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这四个领域和四个要素的结合就构成了作者所说的“万花筒”。这个万花筒有四个“小室”,对应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中又有四片“玻璃”,对应四个生活领域。当你把万花筒对着光看时,那些未曾被填补的空洞就构成了你不满意的来源。
让我们暂且将如何识别万花筒的空洞放在一边。毕竟我们首先要关心的是:追求万花筒的每一块都完整无缺是否有意义?难道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复杂,还不够难以应付吗?居然还要满足十六种不同的需求, 这怎么可能呢?
简单地说,有两件事使得“万花筒理论”不像听起来那么不可思议。其一,是这十六种不同的需求中的几项可能在追求一个目标时同时得到满足。例如,完成学位不仅仅是你的个人成就,也让你的父母为之骄傲。其二,是我们其实可以不必遵循传统的成功学,追求最大化自己的重大目标;而只需要做到“足够好”就行了。当你在某些事情上做得足够好时就可以切换到下一个目标。在不断的切换过程中,你能够获得人生整体的最大满足。
人们通常会陷入的误区是,在自己擅长和爱好的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而忽视了其他。而当你识别出自己万花筒的空洞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些“过剩”的部分本可以用来“填补”空洞。例如,一位商人工作过于疲累,却不愿意将自己的部分产业出售而减轻部分压力。当他发现自己可以把产业卖给一位他指导过的年轻人,并且那人可以把生意发扬光大时,他就成功地用多余的“成就”换得了“遗产”。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自己的万花筒是什么样子的了。
首先,在纸上画出四个格子,对应快乐、成就、影响、遗产。之后在每个格子里写下自我,家庭,工作,社区。
接下来,随手列出一些你过去曾取得的成功或让自己满意的事,把他们分配到格子中。如果一件事可能对应多个需要,则在每一处都写上。
无需担忧遗漏,重要的是以新的眼光审视你已经获得的成功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划分为不同阶段,看看不同阶段这些需求对你的重要性是如何变化的。
看看你的“万花筒”是什么样子,哪些部分特别丰富,哪些部分是空洞的?你将如何填补那些空洞,又将如何重新定义你的成功?
最终,“万花筒”是为了让你更为了解,怎样对你而言意味着“足够好”,而不是陷入无法自拔的“还要更多”中而无法获得“Succeess that lasts”.
下一次有人向你谈起成功的时候,你大可问一句:你看过自己的万花筒是什么样子吗?
=============
注1:本文所提及的文章,全文可在此读到:Success That Lasts
注2:该文章作者就这个主题写了一本书《Just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