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2条: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是太阳病。

发热放于前面,说明症候发热是最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但中风比伤寒的程度要轻一些。风与寒相较而言,风性属阳,寒性属阴,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寒伤营,风之阳邪伤卫之阳气,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阳气是含有热能,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当卫阳出现了病理性亢奋时,二阳相并故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也叫“卫强”。

汗出: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成汗。卫气是固密营阴的,风之阳邪将卫之阳气架空,卫气就不能固密营阴,所以会汗出。所以汗出的病机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在学习《伤寒论》中,要对每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了它的病机,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恶风:就是怕风,由于毛孔、皮肤腠理皆开,所以怕风,但加衣加被可以缓解,恶风也反应出皮肤腠理的疏泄。恶风和恶寒,给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但程度不同。“深居密室,加衣覆被”仍然怕冷不减的就是恶寒,“当风则恶,无风则缓”的症状就是恶风。风寒邪气伤人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所造成的“怕冷”的特征。

在《伤寒论》里,恶风和恶寒的区别不太严格,常混用。对于伤寒表实证来说,该用恶寒的,他有时候也用恶风;对于桂枝汤的适应证,该用恶风的,他有时候也用恶寒。

脉缓:是太阳病的前提下讲的脉缓。那就应当包括脉浮这个症状,这里应当是脉浮缓。缓就是不紧,中风的脉缓与伤寒的脉紧是一对,相互而言之。中风有汗出,伤寒不出汗,中风出了汗,脉体相对就软一些,伤寒不出汗还有寒,脉体相对就紧、硬一些。脉浮主邪在表,正邪相争于体表,气血浮盛于外。“缓”不是指脉博的节律快和慢,而是指脉博形态松弛柔软,与紧脉相对而言,非迟缓之谓。

为什么松弛柔软?一个是说明它没有寒邪,再一个说明它汗出伤营。因为汗为营血所化,汗出伤营,伤了营血中的津液,那么营气不足,所以这个血管按上去就是松弛的,柔软的,也叫“营弱”

所以“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太阳病伤于寒,我们说,太阳本寒而标热,所以在寒邪没有郁而发热之前,无论发不发热却会恶寒、体痛,也就是说,对于伤寒而言,发不发热不重要,恶寒体痛才是必有的证候。

呕逆,三阳中太阳主开,三阴中太阴主开。太阳开机受限,太阴的开机也会受限。通体都被寒邪束缚,里气不舒,脾之清阳不升,故呕逆。换一个角度看,太阳为寒水,五行中土是克水的,但水盛就会反侮脾土,所以受寒感冒之后,我们就会不想吃饭,严重的就会恶心,呕逆。

脉阴阳俱紧,伤寒脉法与后世脉法不同,很少在寸关尺间纠结,都是相对比。汉以前我国崇尚道家,《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寸和尺不对,但浮和沉就可以相对而言之,所以这个脉阴阳俱紧是说无论是浮取还是沉取,脉体都是紧的。相似的说法还有温病的脉阴阳俱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