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八十年代末,那时沈阳的冬天还时不时总裹着股呛人的煤烟味,有轨电车碾过结冰的路,把糖葫芦烤地瓜的叫卖声扰得支离破碎。马路对面的日月食杂店窗户上总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那个年代的食杂店还不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有限品类的烟酒糖茶、味道相似且多为三无产品的各种零食,销量忽高忽低,生意时好时坏。但一个金黄色的包装,却承载了童年关于创意餐饮的终极定义,它和八王寺的果子蜜汽水相配,就是人间的顶级至味。它叫华丰三鲜伊面。
在小浣熊干脆面还没有问世之前,我们这一代就早早的发明了“干脆面”,它来自华丰,一个40年不曾涨价的方便面品牌。那时干吃方便面就是童年最盛大的仪式之一。先沿边缘整齐缓慢的撕开包装的一半,将混合了盐,胡椒粉,味精的干料包取出,它是决定这份顶级食材味道的关键。再用适当的力度将面饼慢慢压碎,不会允许任何一点面条逃离。再将干料包撒入,接下来就是仪式的高潮部分了,将袋口紧紧攥住,上下翻飞快速晃动,以致均匀覆盖为止。最后将还剩一半的包装口全部打开,便可大快朵颐了。以至于在那个阶段,家家的灶台上都会莫名其妙多出很多三鲜伊面的油包和干菜包,大家似乎不必商量,没有人会扔掉这两个多余的“累赘”,而是都会拿回家,美其名曰:做饭能用。作为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最后一代,勤俭持家似乎是刻在大多数80后骨子里的一种习惯。
在时光的褶皱里,这样的记忆是值得妥善珍存的。每当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在教室后排响起,连粉笔灰都仿佛变得香甜。在沈阳孩子的江湖里,华丰三鲜伊面就是硬通货。是用一包面就能把整个冬天焐热的年少时光,也温暖的裹着整个童年的星光。上下学的路上,游戏厅的操作面板上,井盖旁边左手吃面,右手扇啪叽的那群小孩,你们还好么?
后来,城市的街巷变了模样。大型超市的冷光灯下,泡面包装愈发花哨,口味也越来越饭店化。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也许只有年龄才能让人的味觉不时地生成回忆的味道。
那一缕似曾相识的咸鲜,如今仍然是我“简餐”菜单中的首选。 碗边残留的油星,包装袋里永远没找到的大虾和香菇。是整个沈阳80后的集体念想。凝固在一包三鲜伊面里的温柔旧梦,连嘴角的油星子都成了炫耀的勋章。
喜欢怀旧的人都是勇敢的,记忆的齿轮不经意间的倒转处,是那个物资匮乏却又充满温情的年代。居民楼里传出的老式散装酱油加大葱的炝锅味儿、走街串巷修理雨伞和理发的叫卖声,共同编织的那个生活图景,即便越长大越孤单,那份温暖与美好依然鲜活如初,炙热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