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深度的教师当有深度的家长

        最近聆听了崔成林教授关于深度学习的报告,对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度学习的一个关键是老师提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引发碰撞。回想自己与孩子的交流,大都是一些浅层的提问,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经常是自己讲的多孩子讲的少,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深度思考,直到现在孩子上大学了,每次电话聊的也是一些比较浅的问题,甚至说着说着就没得说了。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自己肤浅,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礼记.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古人就认识到了浅层学习的问题。去年认识了一位家庭教育专家宗彩教授,她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常年在外讲学,给问题孩子做辅导治疗。他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常年在外如何为孩子补上母爱这一课呢?宗博士有一个妙招,每天早晨七点,不管在哪里她都要跟女儿进行20分钟的对话,为了这20分钟,她都要提前认真的备课,选好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好问题,跟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碰撞,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适时的点拨、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每次孩子都是在意犹未尽、恋恋不舍中结束谈话,而每天与妈妈的谈话,也成了女儿美好的期待。如今,她女儿虽然才五岁,但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远远超出了平常孩子。从宗彩博士母女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一是与孩子交流,要用心准备话题问题。问题话题的设计要能切近孩子的生活体验,符合孩子的就近发展区。二是要善于倾听。教的关键在于倾听,学的关键在于表达,要引导孩子多说,自己少说,不随意打断孩子。三是不要随意否定孩子观点,观点不一致时,谈出自己的观点影响孩子,产生碰撞,形成认知。

        既然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能够提出深度的问题,促进思考,促进表达,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兴趣,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呢?一是请教式,也可以说是示弱式。人啊都好为人师,乐于助人,学生也不例外。可请学生帮助解决自己或他人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二是引导式,描述现象、事实,征求看法,把“你怎么看”挂在嘴上。三是选择性提问,同一问题,给出两个以上答案,让学生思考回答。四是挑战性,抓住学生不服输的特点,设置挑战性问题,挑战学生,激发其积极思考。五是悬念式,给问题留出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想象,做出回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是相对而言的,怎样才算是有深度的学习呢?就课堂而言,应该是以思维为导向的能力课堂和价值课堂。一问一答式的对不对、好不好等和满堂灌式的记忆课堂、知识课堂均是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是生成的课堂,生成来源于深度碰撞,碰撞源于深度的思考,深度的思考源于深度的问题,深度的问题源于有深度的教师。深度教师一一深度问题一一深度思考一一深度碰撞一一深度学习,形成了一个递进的链,深度教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深度问题引起思考,深度思考引发深度碰撞,深度碰撞就会生成深度的认知,从而发生深度学习。因此,深度学习呼唤有深度的教师,就家庭教育而言,需要有深度的家长,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读书写作,深入研究思考,丰富思想智慧,努力做有深度的教师,当有深度的家长。(2018年4月3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