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巴金的一篇长篇小说,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描述了封建大家庭里腐朽的“家长制”,抨击了封建制度下的专制和黑暗,歌颂了新一代青年人对封建制度的抗争和不屈,表达了作者对“新青年,新生活”美好的向往。
小说主要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封建礼制大家庭里的三位少爷(高觉新、高觉民和高觉慧)的生活、学业和爱情以及围绕他们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他们三个人三种不同的性格所代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三种受进步思潮影响的青年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高觉新虽然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但是迫于封建家庭里家长制的权威,他不得不成为“被牺牲品”,学业和爱情,甚至于生活都被家长安排好,毫无反抗的能力。高觉民和高觉慧虽然都上着同样的洋学堂,但是作为哥哥的高觉民想反抗这个社会的束缚,但是显然缺少点勇气,他爱着自己的琴姐,却被家长安排娶另外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小姐,就在他纠结于如何取舍的时候,表姐钱梅芳的去世以及弟弟高觉慧的支持给了他莫大的勇气,他决定反抗,在弟弟高觉慧的帮助下成功反抗了祖父高老太爷的家族权威,用他的话说是取得了“胜利”。高觉慧应该说是本篇小说的重点人物,他完全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对立面,是民主社会进步思想的代表,当然,他也是思想和行为都有些激进的代表。他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两个哥哥,他对于封建制度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反对情绪,而且敢想敢说敢做。他不愿意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家庭,终于在哥哥们以及朋友们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他所讨厌的封建大家庭,向着他向往的民主社会大步迈去。
小说围绕着三个角色发生了很多故事,故事中涉及到许许多多角色,基本上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代表。比如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一辈子都不允许小辈挑战自己的家长权威,最终也因此郁郁而终;冯乐山俨然是个“刽子手”,残害着许多清纯的爱情;高克明、高克安和高克定虽然都是高家老爷,但是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高克明明事理,算是正直派的代表,但是也不得不屈服于封建礼教,高克安和高克定则是现代版的“富二代”和“啃老族”;高觉新的妻子李瑞珏一直是个贤妻良母,专心相夫教子,但是受封建迷信的迫害,最终死于难产,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同样封建制度也影响着封建家族里的下人,鸣凤就是典型的代表,她爱着三少爷高觉慧,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她只好将这份美好的爱情藏在心中,可是造化弄人,高家人打算将她许配给冯乐山作为姨太,心中的刚烈和对爱情的忠贞将她推上死亡的道路,她是当时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受害者。还有许多角色,此处就不赘述。
读完整篇小说,仿佛将自己拉回到二十世纪那段封建制度与民主制度融合交集的年代。生活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煎熬,幸运的是自己可以见证这段令历史都不能忘记的时代变迁,它必将永远占据着中国发展史的一页,煎熬的是自己正在饱受不同思潮的冲击与抉择。我曾想,倘若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成为谁?觉新、觉民还是觉慧?坦白讲,我讨厌觉新,欣赏觉慧,所以我会选择觉慧。
巴金曾一再强调自己不是为了成为作家而写作的,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自己所经历过的或是正在经历的一切。《家》这篇小说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好是那个思潮与制度同时变迁的年代。作者接受过进步思想的教化,然后却也必须经历着那段黑暗的历史的残害与折磨,他在这篇小说后期的序中说这篇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有些是自己正在经受的,作为作家的他必须通过文笔来表达自己的对封建制度大家庭和礼教的不满与反抗和对民主进步思想的向往与热爱。也正是因为将自己的身边的人物和事情写实了,给作者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误解。若想了解巴金那个年代的故事,不妨细致品读他的的这篇“良心”作品。